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播》2009,(12):I0007-I0007
2009年10月26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浙江传媒学院、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宁波市广播电视学会等联合主办的“雪莉广播作品研讨会”在宁波召开,来自全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在对雪莉作品做出高度评价的同时,还探讨了新时期如何进行广播创新、精品创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地市级广播电视机构第一位播音指导辛雪莉,从事广播工作20多年,先后担任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频道总监、副台长等职务。她始终满怀激情,认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播音主持、业务创新、行政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得到了听众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先后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和长江韬奋奖。为充分肯定雪莉同志取得的业绩、作出的贡献,进一步推动全行业形成学习钻研业务、积极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日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省广电学会、浙江传媒学院和宁波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雪莉广播作品研讨会。本期《个案研究》栏目选登了部分领导、专家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3.
雪莉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雪莉靠什么脱颖而出?雪莉为了什么脱颖而出?人们往往都说,居高声远,意思是人的声音要传播得远,就要站在高处,俯临低处,那才拥有声音广泛、较远传播的优势。而我从雪莉作品中,从我知晓和了解的她的品行中,深深地感悟到雪莉恰是"居‘底’声远"、"俯‘底’声远"。  相似文献   

4.
雪莉,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交通音乐频道总监,《如意鸟·有声杂志》主播、主持,从事播音主持工作20年。她策划、主持、主播的节目曾获得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创新奖等,几乎囊括了中国广播文艺所有的奖项。另外,她还连续6年获得浙江省播音主持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我真正认识和熟悉雪莉,是在2007年第八届长江韬奋奖的评奖会上,我从她参评的材料和报送的作品中渐渐地了解雪莉的内心世界及她的为人。作为一个地市级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她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努力和默默耕耘,在广播领  相似文献   

6.
由于职业的原因和个人的偏好,我对雪莉作品中的理论文章特别感兴趣。为了参加这次研讨会,阅读了《声音的痕迹——雪莉广播作品专辑》理论卷中的所有文章和她的其他理论文章,总计20余篇,使我改变了对写论文本身的一些  相似文献   

7.
雪莉的作品我很熟悉,因为很多文艺作品是我们中广协会文艺工作委员会当年专家评选过、议论过、甚至争论过的。播音创作不是简单的自然人的发音,它加了很多创作的成份、艺术的成份。走进雪莉的作品我想从她作品感悟情感的真实这样一个话题来谈些感受。  相似文献   

8.
《视听纵横》2009,(2):120-120
2009年适逢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也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创立60周年,为推动广播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也为了丰富广播学术理论库藏、保存珍贵史料文档,经中广协会学术委员会领导同意,特决定举办"甲子杯"纪念新中国广播60年学术论文征文评奖活动。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播与微博广播是最传统的传媒工具,以其快速及时、声情并茂、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一直是各国舆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手段之一。美国广播协会给予广播媒体最贴切的形容是"广播:立即的媒体"。广播的现场录音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使听众闻其声、品其言,如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当今世界,新技术、新设备、新收听器材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应宏  朱骐 《新闻窗》2012,(2):67-69
2005年以来,合肥、上海、辽宁、北京等地电台相继开播了故事广播。这种以播讲小说、评书和各类故事为主的专业广播频率,适应了信息多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内容由"广播"向"窄播"衍化等发展趋势,满足了许多爱听广播、喜欢故事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2.
毕新 《记者摇篮》2010,(8):60-60,55
汽车时代到来,广播找到了适合新的媒介竞争环境的发展模式,沉寂多年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美国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指出“汽车中每5位成年人里有4位每星期听一次广播”;哥伦比亚大学一份报告则认为:“广播是一种几乎能够伴随所有行为的媒体。”  相似文献   

13.
刘浩翀 《视听界》2010,(6):36-38
在当前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对传统广播的描述,出现字眼最多的是"压力不容乐观"、"生存环境恶劣"、"弱势媒体"等用词。在目前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还有一种声音是希望借助三网融合,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生机。"广播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满足和停留在传统广播业务之上,广播今后的工作重心将转向新媒体。"另外,有些专家还做出这样的判断,"融合时代"将是"广播听众时代的终结",而且广播转型的业务领袖将是视频。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广播属于"听觉艺术",这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因为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语言、音响、音效等,是声音的不同表现样态。声音是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来完成接收的。优秀的广播节目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享受。广播自然属于"听觉艺术"。然而,笔者以为,除此以外,广播节目还应属于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人体各种感官感受在内的"感官艺术"。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行广播对主持人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新闻前哨》2011,(1):83-84
"随行广播",作为一种全新的广播传播模式近两年来开始兴起。其含义就是通过无线电波等技术手段,实现移动的有针对性的伴随广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播随行、服务性强、目标明确、传播定向,是与传统的广播概念截然相反的"窄播"。  相似文献   

17.
雪莉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雪莉靠什么脱颖而出?雪莉为了什么脱颖而出?人们往往都说,居高声远,意思是人的声音要传播得远,就要站在高处,俯临低处,那才拥有声音广泛、较远传播的优势。而我从雪莉作品中,从我知  相似文献   

18.
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广播找到了适合新的媒介竞争环境的发展模式,沉寂多年后迎来第二个春天——交通广播异军突起的时代,出现了独特的“交广”现象。美国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指出“汽车中每5位成年人里有4位至少每星期听一次广播”;哥伦比亚大学一份报告中则认为:“广播是一种几乎能够陪伴所有行为的媒体”。在汽车这样的流动空间内,广播的传播特性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9.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张妍 《东南传播》2010,(5):143-145
广播语言是广播媒体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广播媒体传播者要善传会用的主要工具。广播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出广播语言尤其是描述性广播语言时,处理好"情"与"景"的表达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在播音前辈总结的"情景再现"表达理论基础上,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神州纪行》节目的语言表达为例,探索广播语言"情"与"景"表达更为多元的手段和方法,以期提高广播语言魅力、获取良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