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论博物馆观众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即是参加。权威的解释大概也不会比此解释更全面、概括。博物馆界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方面,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角度干预社会某些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上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我认为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博物馆之友”这样的组织,组织观众中对中国博物馆事业有着贡献、作用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保护、研究的关注转至观众的兴趣、行为、参观效果上。相应地,体验成为博物馆实现其公共使命、树立博物馆形象的手段。然而,体验是否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在《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一书中,希尔德·海因在哲学框架下讨论了博物馆由重视实物到关注体验的转变及其对于博物馆角色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博物馆体验以及多元化宣言的担忧。海因对体验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反思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博物馆》2009,(3):71-71
2006年5月26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印象派至现代派精品展”。本次展出的60件大师杰作直接来自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永久陈列展厅,均为“镇馆之宝”。展览内容涵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主要艺术流派,其艺术和学术价值在国内引进的海外艺术展览中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种信息技术运用于博物馆,产生了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但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看到“技术导向”的建设思路导致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观众和管理人员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智慧化案例的分析,围绕“智慧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需求导向”引领和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形成了以“更透彻地感知、更全面地互联、更深入的智能”为建设目标,以智慧管理、智慧运行、智慧服务、智慧教育等四个维度为框架构建智慧型上海天文馆体系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博物馆因其混杂性的社会、文化、经济、认同取向而成为一个极富潜力的场所。在这种理念下,“设计博物馆”或“博物馆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理和建筑的显性层面,其运营、内容、技术、服务、责任等隐性层面也被纳入到讨论的范畴。《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一书从博物馆建筑、信息传播、展览叙事、呈现棘手记忆、社区参与以及多元文化等各方面对广义的“博物馆设计”一词进行了深入讨论,给博物馆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些灵感,可以激发关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可能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荷兰国有博物馆走向"私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外国出现了有关“博物馆私有”化的动向。荷兰博物馆“私有化”,作为博物馆计划与管理的一种新的改革尝试,在世界博物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荷兰国家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史迪芬·恩格尔斯曼在1995年国际博协大会上的发言稿)对博物馆“私有化”的原因以及“私有化”过程中各种责任由政府向博物馆转移的复杂操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私有化”不是所有权的私有化,而是管理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受西方影响,早期自然博物馆的营建体现出了两个不同方向。西方对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博物学狭义化到实验生理学为主导的方法转向、博物馆内部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外强入侵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共同推动了中国早期自然博物馆的落地生根。西人营建的中国早期自然博物馆是欧洲自然史收藏体系下的一部分,这类“学究式博物馆”研究属性强,不以服务中国社会为目的,影响有限。而中国本土的不同阶层在传播博物馆观念与实践上均做出了各自回应,他们身处衰败之际与觉醒年代,肩负救亡图存之责任,其创办的一批“公共教育博物馆”彰显了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未来的希冀。这些博物馆体现了科学传播的公共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感想与期望     
编辑同志要我就如何开展中国博物馆学构研究方面写点笔谈,一来盛情难却,二来出题很宽,就想到什么谈什么,有感想、有看法、也有期望,作为“杂谈”好啦。一、现代博物馆,如果以1683年创立的英国牛津阿什摩尔博物馆为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过了185年,到1868年,中国才有了第一个博物馆——外国人办的上海震旦博物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博物馆,还要推  相似文献   

9.
报刊图书     
《传媒》2008,(4):76
李东东: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南京报纸集体上调0.2元;国内第一本全环保纸杂志面市;两部中国图书荣膺“世界最美”。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就其教育空间与相应活动进行“分众化”规划,即根据不同的目标观众进行分层的、有的放矢地组织与计划,以达到“因人施教”、“空间尽其用”的目的。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首开先河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为案例,对博物馆的分众化教育空间与活动实践展开探讨,包括馆内的主要教育空间、“分众化”活动规划、以及规划原则等,以期为国内博物馆界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博物馆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可以简单描述为“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博物馆的新实践》一书作者结合多年对于欧美博物馆的观察,通过10个博物馆、艺术馆的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为我国博物馆融入此次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范本。这本书中所论述的博物馆内部人员职能、阐释方式、展览改造、社交活动等诸多改变,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博物馆的组织改革和展览活动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审美、历史、文化现象思考的博物馆陈列一、博物馆陈列的“分离”功能。所谓“分离”,即:实现一种生活环境与艺术欣赏环境的划分与引渡。英国美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有一段话:“艺术把我们从人的活动的世界带到了一个审美的狂热世界。一时我们脱离了人的趣味;我们的期待和回忆被抑制了。我们被高抬到超出生活之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  相似文献   

13.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新博物馆运动背景下世界博物馆化进程的加速,总结了科技类博物馆在承担科学文化表征方面的使命担当。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了科技类博物馆展示科学中的争议、不确定性等当代科技内容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参与到表征过程中的多样化主体,由此提出了科技类博物馆所面临科普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16.
1992年9月3日—8日,《编辑之友》编辑部在太原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中青年编辑欢聚一堂,畅叙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青年编辑应当如何担负起历史使命。这次座谈,是在1991年12月《编辑之友》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于武汉共同进行的“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专题座谈(其内容刊载于《编辑之友》杂志1992年第2期),以及其后围绕这一专题在刊物上开展笔谈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心议题是“改革开放与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我与《报刊之友》是1995年结识的,那时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先是从一篇“豆腐块儿”发轫,以后常常有大于“豆腐块儿”的东西被她接纳。我们之间便悄然无声地彼此贴近,到了今天可以用时髦的话说是“零距离”了。这就是缘分,并在缘分中注入了情分。缘分、情分,均是以情感层面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心理投缘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以下简称“农史陈列”)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一个大型的基础陈列馆。整个陈列面积约3000平方米;陈列内容的时间,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公元1840年,使用收集到的农业文物展品1300余件,引用古籍252部,文献资料473条,照片274幅,绘画429帧;同时配合图表、模型、雕塑、录相等手段,形象地再现了我国近万年的农耕历史和享誉世界的“中华农业”的辉煌技术成就,以及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离不开博物馆建筑 ,只有博物没有馆 ,就不成其为博物馆 ,“馆”就是指建筑。英文博物馆 (Museum)的词源“缪斯的庙宇”也是指建筑。博物馆建筑总是随着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发展。国际上普遍认为 ,公元前 2 83年埃及亚历山大的缪斯神庙为世界上第一个原始意义的博物馆 ,因而也可以说这个缪斯庙也就是第一座博物馆建筑 ,但却是专门的古代博物馆建筑。然而 ,在古希腊就有一种专门建造的被称为宾那约考赛卡 (PINACOTHECA)的建筑 ,多被译为“画廊”(亦有译为展览馆、绘画陈列馆或宝物馆等 )。它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南京人民广播电台近两年充实、加强通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通讯员誉为“通讯员之家,通讯员之友”。他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落实评选措施。南京电台每年评选一次优秀通讯员,召开表彰大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使通讯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激发写稿热情。第二,及时调整队伍。电台每年调整一次通讯员队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