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全球维度"是21世纪以来英国推行全球素养教育的一大特色理念"。自我—他者"关系,是"全球维度"本身蕴含的一个重要议题。英国全球素养教育在政策、课程、教学层面分别体现出三组"自我—他者"关系:在宏观政策层面,体现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自我"与作为区域、世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在中观课程层面,体现为学科内"自我"与学科外"他者"之间的关系;在微观教学层面,体现为学习者"自我"与教育者"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组"自我—他者"关系虽表征各异,但均呈现出从对立到融合、再到共生的发展趋向,也凸显了全球素养教育从互识到共识、从同化到共生、从解读到解放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学因从"自我"的视野审视"他者"的中国,对中国形象描述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由此就造成了文学中"自我"与"他者"理念下的冲突。正视"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明确"自我"与"他者"的置换与统一,是消除文学敌视,促进文学繁荣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之觉醒是当下的普遍追求,"自我"的存在论根基在于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呈现,"自我"之觉醒目的在于"自我"与他者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6.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7.
菲利普·罗斯是知名的美国当代作家,并连续多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他的代表作品中,《美国牧歌》响力最大,讲述了利沃夫一家人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动荡人生。本文将从拉康的"他者"理论出发,分析在"小他者"和"大他者"的影响下母亲—多恩自我的建构和丢失。妻子多恩在丈夫塞莫尔的眼里,是一个用来装饰他成功人生的花瓶,本文着重分析这个花瓶的苏醒与毁灭,探索建构过程的矛盾冲突以及不可避免的自我丢失。  相似文献   

8.
越南裔美国作家乐·莱·黑斯里斯的回忆录《天翻地覆》以女性为叙事视角,分别讲述了黎里在越战前后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生活和命运。本文以黎里的身份探寻为出发点,关注她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勾勒出她从"他者"的处境到表述自我的历程,指出黎里只有通过树立主体性意识,重塑身份,才能实现从"他者"到"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学者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寥若星辰。苏慧廉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山西国立大学西学总教习。兼具"传教士"和"大学学者"双重身份的苏慧廉在处理这部经书的翻译时必定有其独有的特色。本文以"自我"与"他者"为视角,对《法华经》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自我"重在守护自我,否定他者文化;而"他者"则更倾向于尊重他者,回归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叶飞 《江苏高教》2012,(2):123-126
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关心他者、关怀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但是,这种以关怀他者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视角,往往容易被误解,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观念误区。道德教育的"他者"意识和"他性"思维应尽力避免利他主义、为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理解误区,以普遍正义、人我共存的道德理念为基础,践履协商共识、宽容开放、关怀尊重等价值原则,促进学生的"他者"意识和关怀意识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对"他者"的人格尊严以及生命存在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11.
“他者”意味着非自我,这是新课改以前学校课程“去真实性”的主要体现,随着新课改以后对自我强调的与日俱增,出现了理论层面强调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践场域依旧践行他者课程的怪现象。从“课程他者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无论是他者还是自我都只能片面的反映出课程的本质,课程应被理解为实现自我与他者间互动的过程文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眼于<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刺克里夫所处的环境,从精神生态的视角,结合马斯洛的人本哲学理论解读他"自我"的追寻.从他对凯瑟琳等人的报复和最后的奇异离世,说明了他想融入环境的合理性和不可能,透视了他病态人格和心理形成的必然.希刺克里夫的所有挣扎,恰恰造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所在环境的彻底疏离,他永远是所在环境的"他者",他追寻的结果是他的"自我"的彻底迷失.  相似文献   

13.
拉康的"他者"理论对自我有独到看法。在此理论视野之下,他认为所谓的自我并非生来就有,而是被社会文化规范所构建。这一规范极其强大,生存于世就必须遵循,按它的法则行事。拉康将此称为大写"他者"。用此观点来分析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便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其一,文本通过变换叙述者的艺术手法质疑真实观念,彰显大写"他者"的存在。其二,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揭示了在现实世界大写"他者"难以挑战,只有在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在安娜-克莱因论战中作为安娜盟友的格洛弗所持的自我心理学观点与安娜几近相似,是在弗洛伊德自我思想的基础上对自我心理学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他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分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自我形成的"核心理论"。此外,格洛弗是一位注重临床实践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以自我形成的"核心理论"为支撑对症状的形成及分类作了独到的探讨。这也是以临床实践来检验理论假设,由此他认为有必要对自我核心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7.
追求邻里和谐历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列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他者与自我非同一的绝对他性,从而将他者作为主体自由的基础与目的,建构起"责任先于自由"、"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主体观。从他者视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代建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的英文小说《少女小渔》以华人移民生存和心理状态为叙事主题,揭示华人男性江伟在充满"他者"目光的中西语境中的心理扭曲和变异,和华人女性小渔从依顺容忍到默然反抗并赢得最终话语权的变化过程。文章从中西文化语境角度论述了主体身份在多重"他者"的目光凝视下,如何不断地构建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他者”到“自我”:试谈语文课程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打破"单面"的"他者"文化的束缚,更为完整地帮助学生解读真实的世界、人性和生活经验,防止学生沦为缺乏反思与批判能力的文化奴仆,本文提出了要从发现被隐藏的他者世界和人性开始,打破现有语文课程文化所存在的完人的模型、生活的镜像、发现生活选择的代价,进而完整地认识他者世界,并以此为中介,最终进入自传反思式的自我关照,实现课程文化和学生角色的"自我"转型,实现课程最终为学生自我的真实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