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本体论的衰落到近代形而上学的兴起、从近代崇尚理性形而上学的消解到回归"生活世界"的当代哲学的建立两次大规模的哲学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学知识论"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厘清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人的生存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自我屏蔽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客观存在,这种现象既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际效果,阻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声誉,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受到影响。因此,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自我屏蔽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者,需要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加强哲学理论及其向课堂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植入研究性教学,以实现大学生从懂马克思主义向信马克思主义的跃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心人的问题,研究人的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充分肯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但是西方一些哲学流派打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了人学空白,妄图篡改马克思主义。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要坚持运用互补性思维方式 ,克服“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 ,这样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及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方面的突现和转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先后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两次论断的着眼点从“类”转变为“社会”,出发点由人自身转变为实践,这种嬗变体现了马克思由人本主义逻辑框架向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框架的深层转变.这一逻辑转换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中的"多元决定"辩证法思想,正是阿尔都塞在反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内容关系,反对简单的、单一的黑格尔哲学,肯定支持多层次的、多结构的、统一整体多个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科学的辩证法思想。这种"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矛盾观、实践观以及社会历史观,以"多元决定"反映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多元决定"辩证法维护了社会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合理性,防止了后马克思主义者将历史简单化的局面,为克服理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当前活跃在理论界研究话语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全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通过四种特殊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肩而立而又互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为了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工程,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因此而出现的各种特殊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视域探讨教育本文和话语的建构,是生活化哲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往哲学教育中出现的政治化和知识化的教条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源于传统哲学教科书教条化和科学化的叙事,其所蕴涵的抽象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之思维逻辑,致使该教科书文本形成一种脱离人之现实生活的客体化、抽象化和单一性的叙事模式,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走出此种叙事模式,应采取由实践唯物主义开启之生活化的复调叙事策略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反腐小说创作者凭着政治良知、社会理性和人文情怀在叙事中“观照和评判”政治,并一步步向挖掘“人性”深度挺进,以“底层写作”为旨归,涵载和孕育丰富思想内涵的反腐文本,表现出了相应的审美效应,呈现了哲学文化学上多元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11.
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既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奠基的,更是其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马克思发源而不断流变着的一派学说,是以马克思为根且一直在生长着的并具有分歧的枝杈的理论生命体,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比马克思哲学具有更广阔的理解空间和历史合理性,也更符合当代理解的规律。我们应该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盟,求同存异,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思想新潮流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今天,如何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快速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重要。实践充分证明,照搬经典文本已经完全走不通了,与时俱进、发扬民族特色的同时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经成为了正确的方式。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继续沿着康庄大道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或其教学方法,而在于教学理念的失误。要彻底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现状,就必须创新和重构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建工作进行了20多年依然步履艰难。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几个前提必须明确:要把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放在首位;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要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与时代课题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时代的变化时而把他们的这个思想推到前沿,时而使他们的另外一个思想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总体上看,思想资源的丰富和与时俱进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一直没有失去它的当代性。马克思恩格斯拥有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但是新的、具有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还有待于人们去建立。这样的哲学在今天无疑是能够为人类摆脱当前的困境作出巨大贡献因而最具有当代性特点的哲学。这是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论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刘 《教学与研究》2004,4(7):77-84
近年来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热点,是由学界对“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的辨析引发的。究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使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概念不清与文本误读成为研究继续前进的障碍。因此,回到“文本”澄清概念与实现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一系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与现实生存境遇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调等问题。只有从哲学的本性出发,转变哲学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权威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实践哲学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多年来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确立中轴地位,发掘本思想,阐发基本命题,发散相关领域,推进体系变革,促进国际对话,指导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极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在基本概念反思,学科功能定位,相关学派辨析,深化人性理解,全面系统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本主张积极开展实践哲学研究,深度反思实践概念,合理规范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思维方式,加速当代哲学建构,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应当在“返马克思哲学之本”和“开世纪学术之新”这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在宏观的前提性,总体性层面和微观的具体性,分支性研究等多方面多层次展开,推进哲学与人类思维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现代哲学,实践产生了马克思哲学,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正确回答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而且也蕴涵着指向未来的哲学旨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应从马克思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在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形式四个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