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藩组织的湘军,始终是在清廷要君主集权,与湘军将领要扩张地方势力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就曾国藩个人来说,由吏部侍郎组织湘军,到1860年总督两江、1861年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事,其道路是曲折的。清廷长期猜忌曾国藩,害怕他兵权太大,易成尾大不掉之势;然而又不得不用他,所以,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压制他、打击他,遂使曾国藩几起几落。但曾国藩在忠君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对清廷最初重新起用袁世凯是什么原因主使,袁世凯受命之初对清廷究竟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方面所作的历史事实的考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吕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  相似文献   

4.
对陈英士褒贬不一的现象,辛亥革命初期他任沪军都督时就存在了。由于国民党及其前身同盟会,历来是各种社团、会党汇流的混合体。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清廷官僚、军阀纷纷“咸与维新”,民党日趋庞杂,派系林立,相互攻讦。陈英士及其它辛亥人物的贬辞,有来自敌对阵营,也有出于自己营垒。解放以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及其人物,往往肯定不  相似文献   

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前,清廷对台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其方略或剿或抚,摇摆不定,最终清廷以寓抚于剿的方式平定了台湾。如此。则在清廷平台前期作出巨大贡献但主张以寓剿于抚方式平台的万正色及其思想就变得好像一文不值了。然而,回顾并审视清廷平台过程与万正色平台思想的发展历程时.应对清廷的平台方略进行全面认识,对万正色的平台思想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著名书法家"颐和园"匾额书写者严寅亮严寅亮(1854-1933),字弼丞,号剩庵,土家族,印江县人。清朝著名书法家。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1890年入北京清廷宗室官学  相似文献   

7.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十二年(796),授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798)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正字。  相似文献   

8.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和教育家,但学术界关于其生平的记叙多有舛误之处。首先,吴氏并非乙丑科(1865年)第八名进士,事实上是第一百零四名;其次,其入曾国藩幕府的确切时间应为1866年5月;再次,吴汝纶最终应允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不是出于管学大臣张百熙的跪请,而是由于当时清廷谕旨已下,形势所逼,不可再辞;最后,其晚年回乡创办的是桐城学堂而非桐城中学。  相似文献   

9.
梁士诒,字翼夫,号燕孙,在民国史上有“财神”之称,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广东三水。父梁知鉴,曾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项琦游学,是一粹然儒者,梁士诒自幼随父读书。15岁那年,皇帝大婚亲政,开恩科乡试,他与新会梁启超等同榜中举,光绪二十年(1894年)应殿试,名列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入京就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实行新政,梁士诒被推应考经济特科,拟为一等第一名,显露其“经济”之才。但由于清廷狐疑梁士诒为梁启超的表弟,他未能参加复试,就此结京了他的科举生涯。直隶总督袁世凯闻梁士诒之名,通过天津海关  相似文献   

10.
荣禄作为清末最受慈禧宠信的大臣,参与了清末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至今,人们还只是对荣禄在戊戌变法中扼杀维新运动的经历了解甚深,而对荣禄其人的全貌,他的经历,他在晚清历次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尚缺乏全面认识。本文力图对荣禄一生作一比较全面的评述。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禄历经成、同、光三朝,他的发迹主要是在光绪朝。荣禄出生在一个被清廷大加褒奖的“忠义”之家。祖父塔斯哈,道光初年官至喀什噶尔帮办大臣,在遭光十年(1830年)九月的新疆回疆动乱中被难于阵。动乱平定后,清廷授塔斯哈都统衔,并予骑都尉世职。荣禄伯父长瑞袭世职,授三等侍卫,荣禄父长  相似文献   

11.
王崇简在明朝灭亡之前考取进士,未及授官,李自成军队便进入北京,遂携家眷流寓南方,两年后返回北京。自顺治初年授官后,仕途顺遂,康熙初年以原官致仕。可以说,在明亡前夕,王崇简虽然参加复社,对时局感悲不已,但并没有抱定"君亡与亡"的决心;清军入关后,他南奔避祸,期望南明政权恢复旧土,但无望而北返,也无意隐居埋名,最终投效清廷,荣宠备至。  相似文献   

12.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F0002-F0002
严寅亮(1854-1933),字弼丞,号剩庵。土家族。印江县人。清朝著名书法家。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1890年入北京清廷宗室官学教学,兼国子监南学斋长。曾参加“公车上书”签名。1897年后,曾主讲贵阳正本书院、铜仁铜江书院。1903年书“颐和园”匾额,  相似文献   

13.
丁宝帧(1820-1886),字稚璜,清贵州平远(现织金县)人。咸丰3年(185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上。咸丰10年(186年)任岳州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调任长沙知府;同治2年(186年)升授山东按察使,次年(1864年)改任布政使。同治6年(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赏头品顶戴。同治7年(1868年)赏太子少保。光绪元年(1876年)摆任四川.总督,赏紫禁城骑马。光绪11年(1886年)病故,清廷厚赠太子太保,溢文城公。并命山东、四川、贵州三省修词以祖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相似文献   

14.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讲究语言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孔子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辞达"的阐述的切入点多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出发,这并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关文艺方面的表述多和其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重思想相互交织,难分彼此,"辞达"也不例外。而这些,自然就构成了"辞达"的多个维度,对"辞达"进行着规范、限制。  相似文献   

15.
吴梅村的一生遭遇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甲申之变,二是失节仕清:都涉及到忠君与孝亲的伦理选择。甲申之变时,出于忠君的需要,他欲殉节,但尚有老亲在,其母朱太淑人指斥他说,:“儿死,其如老人何?”所以他“未轻一死为哀亲”,选择了孝亲。面对清廷的高压与怀柔政策,面对“幕政征出”的频频相通与“当事诸老”的一再“荐剡”,出于忠君守节的需要,他“控辞再四”,先后写过《上马制府书》、《答黄总戎书》、《辞荐揭》  相似文献   

16.
“修辞立诚”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在上古有特殊的涵义,具体一点说也就是它乃是一种假物取类,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不了解“辞”在上古的特殊涵义,我们对《周易》“修辞立其诚”的蕴意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对于韩愈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散文大家,是不必多费赘辞详作介绍的。他二十五岁那年登进士第,但唐代进士登第并不就意味着宦海起航,因为等待任命往往遥遥无期。韩愈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绝对是一个志在用世的人。三年里,他两试博学宏词科,指望一旦通过,就可以直接授官,但两战皆北。当时,未授官的进士奔竞于权贵之门,跑官的不在少数,韩愈在给同年的信里表白“在京城不一至贵人之门,人之所趋,仆之所傲”。也许正因如此,他“三选于吏部卒无成”。贞元十一年,韩愈终于在用世与傲气之间采取了折衷,在正月以后三个月里连续三次上书当时的宰相,企望能得到一官半职,满足其达济天下的用世之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  相似文献   

18.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设粤、闽、浙、江四海关,这是我国历史上正式以“海关”命名机构的开始。而据广东潮州民间文献《庵埠邓氏族谱》记载,顺治之时即有“粤东海关”及其分支“庵埠海关”。但考证相关文献,其所载“粤东海关”应为“广东市舶司”;而“庵埠海关”则应为潮州府海阳县税课局征收杂税关卡,粤海关设立后成为潮州海关总口。《庵埠邓氏族谱》的记载模糊了清初广东海外贸易政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自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开始的西方列强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一直不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却是中西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无国家平等之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外交礼仪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