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笈七籖》是道教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大宋天宫宝藏》的精华,素有"小道藏"、"道教小百科"之美称。其产生于道教比较兴盛的北宋时期。该书作者张君房崇奉道教,曾参与《道藏》编纂工作,后富有创建地辑成《云笈七籖》。《云笈七籖》现存四个版本,《正统道藏》收录的共有122卷,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经籍宗旨、道教源流、洞天福地、养生修炼、赞词颂歌、神仙传记等。深入探究《云笈七籖》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云笈七籖》的版本、内容与特点,对于深入研究《云笈七籖》和道教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笈七籖》是道家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大宋天宫宝藏》的菁华,素有"小道藏"、"道教小百科"之美称。《云笈七籖》对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进行了颇为系统和详实的思考,形成了富有创建的宇宙源起演化学说。《云笈七籖》中论述宇宙演化理论最为集中的当属卷二,特别是《太上老君开天经》,该作提出了宇宙生成的两个过程:一是宇宙未生之前的"混沌"状态,二是宇宙世界生成后的继续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再现了习近平知青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之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聚焦与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方法和启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云笈七签》卷十二《三洞经教部·经·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读竟礼祝毕 ,正坐向东 ,临目内想身神形色、长短大小 ,呼其名字 ,还填本宫。”卷二十三《日月星辰部·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如此良久 ,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 ,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 ,止。”卷二十五《日月星辰部·太上招五辰于洞房飞仙秘道》 :“安体静心 ,慢气调神 ,临目内视。”按 :“临目”犹现在说的“眯着眼”。这是道教修炼时的一种重要方法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临目诀第十四》 :“临目 ,目欲闭而不闭 ,欲开而不开 ,令幽显相关 ,存注审谛。今人入靖及呈…  相似文献   

5.
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诗文总集.而且,《文选》集中体现了萧统的文艺思想,它又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宝库增添了重要的内容.在萧统之前,一些学者、诗人早就注意并从事了赋的辑集与编纂.据《太平御览》卷590引《文章流别论》所示,傅子就有《七林》7篇.此外,虞干纪有《迦维国赋》2卷,佚名有《设论集》3卷等.至南朝,更出现了成绩卓著的编集赋的总、别集大家谢灵运.谢氏以个人之力曾编有《赋集》92卷、《七集》10卷和《设论连珠》10卷,总计达112卷之多.《隋书·经藉志》则记录了南朝人所编赋集计51  相似文献   

6.
《七志》《七录》是两部极重要的目录书,于南朝时期问世。较前代,这两部目录中新增了对佛、道书籍的著录。《七录》的撰者阮孝绪说,《七录》与《七志》"所宗有不同"、"其教有浅深"。对此说法进行了分析验证,探究了阮氏的目录学观念。指出其目录中给予佛、道类别地位的做法,推动了目录体例之趋于完备,表现出目录学者对于思想发展的尊崇。《七录》对后代目录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表现为其为确立正统地位的四部分类法创造了条件,也表现为其为当时长足发展的佛、道类书目的著录创造了条件。以书籍目录的方式来反映时代思想的繁盛多元,这是对时代思想进展的客观审视的体现,是目录文献为后世的思想研究提供的静态记载,是记录思想史发展的特殊体式。  相似文献   

7.
重新整理《格致新报》传播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为研究19世纪末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新的文献线索。研究结果给出了: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知识篇目共68篇,占全部期刊946篇的7.1%,其中以日心地动说、新行星的发现、经纬度测量等较为先进,同时对潮汐的成因及北极探险亦作出详细介绍。结论认为《格致新报》中天地之学内容的传播,虽然比较零散,但对中国民众的科学启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云笈七签》卷六十九《金丹部·七返灵砂论·第四返妙砂篇》 :“去泥 ,出锅子 ,依前篇安瓶子中 ,入真汞四两 ,清水五合 ,不得增减 ,养之二七日后 ,更添汞四两 ,又火养经七日后 ,令干 ,固济之 ,以武火迫之一日 ,而妙砂涌出 ,可有四两 ,即收之。”又《第五返灵砂篇》 :“即以黄土为泥包裹之 ,可厚一寸 ,文火四面养之三七日 ,以不通手为候。三七日后 ,渐以武火迫烧一七日 ,昼夜不令绝火。”按 :“养”指用微火持续烧 ,“迫”指用大火猛力烤。炼丹术是道教特有的界于神秘和科学之间的方术 ,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炼丹术…  相似文献   

9.
《俄藏敦煌文献》第七卷介绍李明权《俄藏敦煌文献⑦》由俄中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共收集дх00601至дх01184号共约500余件,绝大部分为1、2页的残片。内容以涉及各部类的佛经居多。其中般若、法华、经集三部即多达300余件。涅般...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王习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搞好四化建设、实现宏伟目标的科学指南。这部乌克思主义文献...  相似文献   

11.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2.
进化理论贯穿于整个生命科学体系,是生物学一切分支学科的基础。教材在有关进化内容的章节中,介绍了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更为科学的现代进化理论;而整个教材体系无论从内容编排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折射出进化的思想;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融入进化的观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主要有“原书五十六回”和“原书五十回”二说。本文对“五十回”说的有关论述。做了修正和补充。认为,今见五十六回本的前三十七回基本上保持了原稿面貌;在后十九回中.有六回补作窜入(具体回次与以往说法有异);余下的十三回。在辨明后人篡改段落及具体文旬后,始能看出原稿面貌。以上是在旧说基础上提出的新说。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后四十回作者争议纷纭的情况下,回顾一下后四十回的来历,可以清楚看出,最早将后四十回公布于世的程甲本问世后,没有一个知情人对此持任何异议,因而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是可靠的。任何对后四十回持否定的"理由"都是出于评论者的臆想,找不到可以作证的文献资料。因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只能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人,也就是全都出于曹雪芹的笔下。  相似文献   

15.
会通中西自明末徐光启等人开始之后,到清初已成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历算领域的主流。在中西会通方面,薛凤祚既对西方天文历法、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历法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与吸收,也对中西术数思想进行会通,试图用西方占星术复活中国传统术数。由于中西学术从体、用到思维方式都迥然有别,他的会通是不彻底的。然而,薛凤祚中西会通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作,王熙凤是其q-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她身世显赫,外表出众,威风堂堂。与众姐妹不同之处在于,她文化修养不高。而凤姐究竟识字与否,在曹雪芹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中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事实上,凤姐识得一些字,只是不擅长诗文,因此,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认为凤姐不识字是对前八十回的过于绝对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该教材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商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笼统地说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是不严谨的;在有的章节中把旧唯物主义说成是可知论,而在其他章节中又把它说成是不可知论,自相矛盾;"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巨系统'"提法违背了系统论的基本精神;认为"人的需要、利益、情感意志和活动的变化会造成社会规律的变化"的观点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思想;另外只讲主要矛盾,不讲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对立统一规律仅仅概括为揭示事物发展动力的规律,也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比较诗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比较诗学与哲学诠释学乃是基于相同的哲学思潮,它们都是对盛行于19世纪的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在中国诠释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以其作为学术参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诠释传统的实际出发,对于在中国诠释历史中所形成的章句之学、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和使用,从而创建出立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诠释学理论。这样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对于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要求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可能就体现在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过程中,创建中国诠释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中可以参照的一个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看,比较诗学也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提供了比较的视域,而中国诠释学的创建对比较诗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供了学科基础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