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 《体育教学》2010,29(1):27-28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课将二年级投掷教材的教学以游戏活动形式展开,融娱乐、趣味、知识、教学、评价于一体,使教材内容更具人文化,更贴近学生的年龄、情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在愉快的40分钟学习活动后,身体、技能、心理、意志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课间体育活动这一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不仅能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但是,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间活动流于形式,质量下降。这成为影响乡村中学体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就这方面的探究和感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3.
宋晋勇 《体育世界》2009,(7):117-118
俱乐部制体育群体活动是通过在教师激励、组织和引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或自主创建各种形式多样的俱乐部式体育群体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确定活动项目。俱乐部为学生自身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此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管理与沟通能力,使学生成为群体活动中的参与者、发动者、管理者,在校园内掀起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创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个性突出、生动活泼的体育群体活动模式,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和竞赛等学习活动中,不仅广泛地开展社会交往,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而且体育运动还能调节身心,  相似文献   

5.
用人体纸板活动模型为教具,对武汉市3所中学高(一)6个班共282名学生学习田径、体操等单项技术动作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人体纸板活动模型的应用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中、小学推广使用本教具,既省钱也省时,且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体育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将日常生活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并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健身,在活动中合作,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享受,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思想教育活动为主要特征和载体的游戏。它将教育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解和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之中,使得体育和德育相融合,综合功能放大。在校园里运用它,一能丰富游戏教育活动内容,二能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浓厚的兴趣,三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明守纪、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规则意识等相关教育,既健  相似文献   

8.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能投身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广大中小学生的心愿。然而,多年来,以竞技项目为主编排的体育教材及贯穿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的体育竞赛中。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使课外体育锻炼呆板。在体育课中。生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被动性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下降;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多数学生由于个性差异和技能不高而对各种竞技体育的锻炼和比赛望而生畏。少年儿童轻松活泼的天性受到了束缚。  相似文献   

9.
迎面接力跑,在我们体育短距离跑教学中,以及学生游戏活动中学生练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激烈、刺激,富有对抗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提高了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主体作用机制分析及其培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指出:自我效能感通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及情绪反应,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自我认知评价及行为表现,直接决定着学生活动时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评价。并针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合理有效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校长外出参观带回了"擂台赛"的活动思路,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和改进,本校的校园擂台赛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目前,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高涨,校园活动健康、丰富,学生还能在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水平,处处体现出了"擂台赛"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青少年营地活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与效果,得到:青少年营地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个人适应,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对男生比女生有更大的正面作用。青少年营地活动能提高男生的家庭适应,而对女生家庭适应的影响不大。青少年营地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并且不存在性别差异。青少年营地活动对学生的人际适应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不存在性别差异。青少年营地活动能直接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蕾 《体育师友》2001,(4):47-47
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这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但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期望能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积极性的培养给予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42-42
游泳不同于其他项目,其教学主要是在水中进行的。游泳在初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环境的信心,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各种活动和练习要具有趣味性,在练习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感到有趣性。而且应使他们有成功和压力感。可以设计一些能使学生获得水感和信心的水中练习,以达到熟悉水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引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设计得巧妙,就能引起学生的“疑”,疑则思,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愉悦的学习情感。这种求知欲和学习情感既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谈谈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入。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章从对体育考核成绩、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次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入手,论述了传统教学法与“兴趣教学法”的优劣。认为:“兴趣引导法”能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01级4个体育本科班的教学改革实验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带准备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少雄  陈凡 《体育学刊》2004,11(4):111-113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对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显示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丰富生活情趣、增进身体健康,兴趣趋向集中于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激发和培养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是健康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游戏目的:通过对弈的形式增加学生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腿部力量和跳跃能力的目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间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极为重要、普遍存在的素质。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体育活动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人的竞争观念,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活动所起的这些积极作用是在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