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朝末年,清兵占据北京后,迅速南下略定江南郡县。清军攻下南京后,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的剃发令,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之内,尽行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满族习俗,削发垂瓣,废弃明朝衣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处死。残酷的民族压迫进一步激起了各地人民的英勇反抗,当时江南人民喊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呼声,纷纷举起义旗,燃起熊熊的抗清烽火。江阴守城的斗争,就是这段历史上的壮烈篇章。阎应元以一县属小官,组  相似文献   

2.
南明政权所赖以存在的力量,在弘光败亡前后大有不同。弘光朝廷是马土英依靠江北四镇强立起来,并随四镇垮台而告终。弘光亡后,清军直趋浙、闽、湖广等地,特别是剃发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江南抗清斗争更加高涨,从而进入了新的时期。鲁监国在绍兴破和方、王垮后,仍维持多年;隆武亡后,郑成功、黄斌卿仍奉隆武号坚持斗争;永历有农民军余部支持,维持了十五年之久。江南人民抗清情绪高涨,是研究南明史不能忽视的问题。鲁监国政权兴亡,实质上是浙东义军抗清运动兴起、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当时浙东义军抗清,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进贤为贤     
子贡问孔子:“现在的臣子,谁能算得上贤能呢?”孔子说:“以前,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都是贤能之士。”子贡说:“难道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能够发现并推荐人才的人,才称得上贤能。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却没有听说管仲、子产推荐了什么人。”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呈现出极为森严的华夷观,江统的《徙戎论》可作为代表性言论。西晋为夷狄所灭后,其华夷观如何转变?按照传统华夷观,华夷双方要遵守“内诸夏而外夷狄”,然而进入十六国时,夷狄却在中原建朝立业而成为历史主角。他们虽困苦于传统华夷观,但为了既巩固统治基础,又赢得华夏支持,不得已尝试“变夷从夏”。其主要体现在寻找和华夏同源共祖;倡导并传播儒学思想;强调以“受命者”、“有德者”得天下;宣传以“仁爱者”治天下。华夷关系至此出现全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太平军为什么蓄发? 答:太平军蓄发首先是以恢复清兵入关之前明代汉族人民的蓄发习惯来激发抗清的民族意识。长期以来,汉族人民的男性是满头蓄发的,满族则剃发留辫——头顶前部剃光,后部留发梳成一根长辫子。满族的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南北朝时代,原居东北的鲜牟族就剃发留辨,因而被汉人称为“索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清王朝在入关之后,一定要把自  相似文献   

6.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开篇即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但事实是,仲尼本人并不是不称道桓文之事,而孟子等“仲尼之徒”确实是不再称道了。在对待桓文、管晏之徒的评价问题上,孔子与孟子似乎并不一致。这是基于各自所处的不同政治背景和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形成的。为此,在这个不同的评价中有着相同的基点。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所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时代。当时又正是晋霸中衰,夷狄交侵的时代。在这个“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境地里,当时的有识之士,均以抵御夷狄侵扰,维护诸  相似文献   

7.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黄梅 《语文学习》2010,(6):51-52
上海高中第四册课文《训俭示康》中,有这么一句:“管仲镂簋朱绂、山节藻税.孔子鄙其小器。”文下对“孔子鄙其小器”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可是,学生读到此.常觉得文意不通。说管仲生活奢侈、讲排场,这和他器量狭小有何关联?考察语境。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用七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名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结果。其中,管仲是反例。  相似文献   

9.
日前,天津市某中学一个学生效仿歌星发式蓄发,竟然采取“拔头发助长”的办法,结果蓄发不成却变成秃头。这个学生上初中二年级,今年14岁,家住和平区。据了解,他所在学校男生中不少属于“追星族”,盲目崇拜某男歌星,并极力效仿其发式。但他天生头发黄、软、稀,学起来有困难,时常因此而寝食不安。去年暑假,他随母亲去黄山旅游,向一个道士求教,道士授其“怒发冲冠功”,并且叮嘱回到家中每天在规定时间内面南叉腰站立,心中反复默诵“吃什么长什么”,如此坚持下去必有成效。他回津后便开始背着家人练功,并吞食自己掉下的头发,以至发展到后来干脆拔…  相似文献   

10.
<正>在“坚定历史自信增进历史主动——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阳老师执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8课“百家争鸣”。在孔子故里上演“百家争鸣”展示课,可谓十分应景。执教者先上课后说课,观摩教师评课发言,最后专家组或回应,或点评,或总结。大家“百家争鸣”式的评课,让我对评课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谭虎 《家庭教育》2014,(6):46-46
据《论语子路·第十三》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端正规矩,办事认真谨慎,待人忠厚诚恳。即使到了夷狄之地(泛指我国边远地区)那样险恶的环境中,也不能轻易背弃。”在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以“恭”“敬”“忠”三个道德目标为基本内涵,反映了儒家对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与道德操守。  相似文献   

12.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齐国名的政治家。他在齐国推行改革,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后来又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历史上与管仲并称的人物很多,现辑录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13.
一、释义:能“任事”者为士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作为一个职业阶层,“士民”应该是最晚出现的,但它却后来居上,竟位于“四民”之首,这种“历史的颠倒”,其最初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士”为贵族,而“农工商”则为平民或奴隶。  相似文献   

14.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15.
<正> 《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巨帙,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素有“论高文奇”之赞。《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而成书的。管仲(约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自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管仲相齐达四十年。他任相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改革和建树,并辅佐齐恒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说,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由于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人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管子》之书,也就并非偶然。《管子》书中的多数篇章假借管仲的名义来分别论述作者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社会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思想内容,还有部分篇章是以齐恒公与管仲一问一答的形式,记载了管仲(当然也可能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业绩,全书自始至终都与管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为历代许多数教育家所推崇。孟子称赞孔子的经验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好之者”,是让受教育者在习惯上成为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  相似文献   

19.
墨孟关系略论张守德为了说清墨子与孟子的关系,首先应扼要说说孔子与墨子的关系。孔墨的关系怎样呢?在血统上来说,他们都是殷人的后裔,在学术上说,他们都是“邾娄文化”的真正传人。何谓“邾娄文化”?王献唐说:“邾娄文化即东夷炎族文化”①,简称夷文化。在古代夷...  相似文献   

20.
宋金鼎革之际 ,战祸连绵 ,中原板荡 ,宋高宗甫即位便仓皇南逃 ,中原士民随驾南迁者甚多。不少人辗转流徙 ,迁至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后来便定居在那里。大批中原士民南迁 ,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到了江南。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 ,南迁的中原士民卜居于此者最多。在饮食、民俗、说唱艺术等方面受汴京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