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推铅球中必须正确运用上肢力量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要想获得推铅球的专项力量,必须注意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推铅球动作的要求相一致;前臂的运动形式必须与推铅球动作相一致;推铅球的用力顺序和力量的结合。鉴于上述3个方面,在运动训练及教学中,应选择和设计有效的练习手段、练习方法,来发展与推铅球动作相一致的上肢力量,才能提高推铅球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时尚球类》2007,(1):31-31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掷球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越来越高,迫使我们每一位从事掷球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训练过程,力求使每一个训练过程科学化和系统化。而为了打好掷球训练的基础,使掷球运动的成绩达到优秀水平,则需要在训练过程的开始阶段要注重科学的选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掷铁饼是一个古老的运动项目,其技术上经历了原地掷、上步掷、侧向旋转掷、背向纵跳式旋转掷,以及当今普遍采用的背向换步旋转掷等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广泛运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科学化和专项化。然而,实践证明,尽管铁饼技术一再演变,训练的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但终究还是为了提高最后用力的出手初速度,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为解决最后用力问题,通常训练手段多以杠铃片的练习为主,皮条训练手段仅在技术模仿中偶尔采用,而把皮条与杠铃片结合起来,作为铁饼专项训练手段来解决最后…  相似文献   

4.
通过连续3届体育高考实心球训练对比后研究发现,身体素质较差的考生原地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反而更不合理,姿势框架搭建不利于身体最大发力;从运动力学分析表明,对于力量较弱的考生最好采用能够提高自己发力的接近式投掷方式,对于爆发力大的考生则采用拉长式的投掷方式是最好不过;文章介绍了2种不同用力工作距离的掷实心球形式的训练方法供指导教师参考,同时为帮助学生提高实心球成绩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与世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综合比较分析, 找出影响我国男子掷链球运动成绩提高的因素,为优化我国男子掷链球运动训练结构,提高我国男子链球运动成绩提供科学的依据。1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旋转速度是掷链球技术核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重越大,其转动加速度就越低,对成绩的负面影响也越大。经比较, 我国男子链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低于国外运动员,而体重却超过他们。2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掷链球是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投掷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经比较,我国男子链球运动员的基础力量水平并不低,而速度力量发展水平却较差。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弹跳力和速度力量的训练,使身体素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力图解决学生前掷过程中如何利用身体各关节力量进行投掷,增强身体各关节对球的控制,提高控球手感,掌握双手正面前掷实心球中的肩关节带动肘关节挥臂用力技术动作,体会全身协调用力,为完整的前掷实心球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点击游戏:研究运用方法体现游戏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就投掷而言有很多投掷类游戏能帮助学生掌握投掷动作要领,发展上肢力量。笔者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小游戏与大家共享。一、双球乐游戏目的:发展学生的投准能力以及上肢力量。游戏方法:学生四人一组,每组两个实心球。画两条间隔3m的平行线,作为起掷线和目标线。游戏开始后,练习学生双手托双球,同时用力将球掷出,然后快速  相似文献   

8.
<正>前掷实心球能有效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协调性,是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运动能力”的载体。在前掷实心球过程中,最后的挥臂鞭打用力是投掷动作的关键一环,此环节中易出现“没有鞭打动作”“用力鞭打意识不强”“鞭打用力不够”等问题;教学中如果只用“远度分值”判断强化“最后鞭打用力动作”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9.
推铅球需要力量也需要协调性,特别是在初学阶段,一些很普通的动作概念也觉得不可思议。在中学的基础训练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的铅球教学和训练中,初学者最容易出现一系列错误,在此做简单的原因分析和纠正。一、最后用力瞬间出手时仅靠手臂力量"拨球"的错误 产生原因:初学者对拨球的概念较模糊,想到拨球就是用手腕与手掌猛力拨出去,导致推铅球时主要靠  相似文献   

10.
抓好“四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常规教学内容 ,尽管动作技术看似十分简单 ,但实际上身体内在的协调用力是该动作技术的关键所在。只有对该动作技术的用力顺序、用力程度、用力方向、用力时间有明确的感知 ,才能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 ,以实心球教学为例 ,来说明抓好技术动作关键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一、掷实心球动作的技术关键掷实心球动作技术中的技术关键是 :两腿蹬伸动作、腰部急振动作与探臂动作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手臂挥臂至头前上方时手指有明显的向前上方拨球的动作。这是掷实心球动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前者解决了掷实心球…  相似文献   

11.
推铅球速度力量训练手段的优选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模糊数学法等对推铅球力量训练手段进行优化选择,试图在微观上对推铅球力量训练手段,特别是速度力量训练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教学实验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采用优选手段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推铅球的速度力量,而且采用优选手段训练后,实验对象的成绩和技术水平也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针对学生的铅球技术学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不同成绩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阶段的速度节奏的影响因素及外在表现,提出合适的提高铅球最后用力阶段速度节奏的教学训练方法,为教练员在铅球速度节奏教学和学生在铅球技术中速度节奏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速度节奏,提高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13.
不同重量铅球训练法的实际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重量铅球的训练法对于铅球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铅球运动员三种不同的技术类型是运动训练中不同重量铅球施用的客观要求:“负荷——应激力”的原理是轻、重铅球重量确定与选择的生理学基础:铅球项目的专项速度与专项力量是确定轻、重铅球训练比重的根本出发点;空心铅球的采用是不同重量铅球训练的变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原理,从构成铅球运动员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关键要素出发,设计了与之密切相关的6种主要专项训练手段,并进行有序地组合,形成针对性强,且综合功效显的系统整体。经实践证明,该训练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促进了铅球运动员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加快了完成动作的速度,提高了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15.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对于少年投掷运动员来说,是一项技术较复杂而又难以掌握的投掷技术。传统的推铅球技术教学,动作过程较长,不利于少年选手的重心稳定和集中注意力。为此,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铅球有关技术资料的研究,设计了适合少年运动员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其结果取得较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这种教法有利于运动员加快掌握动作并为进一步向先进投掷技术过渡奠定了牢固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女子铅球运动曾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进行分析和评述,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结果发现,(1)1987年-1997年是我国该项目的鼎盛时期,为我国夺得不少荣誉。我国女子铅球最好成绩和世界年度最好成绩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997年全运会之后,我国该项目成绩大幅度滑落。1998年-2010年,没有取得过一枚奖牌。世界最好成绩也呈现滑坡趋势。我国该项目最好成绩和世界年度最好成绩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和运动员的职业化发展,赛事不断的增加,在2011年上半年已举办的全国田径比赛中,仅2次突破20m大关,距离世界水平还相差甚远。(2)运动员选材工作不到位,运动训练未完全创新,运动竞赛表现差和竞技体育管理不当是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3)抓好运动员选材、完善运动训练、加强运动员竞赛能力和加强竞技体育管理力度是我国实现女子铅球运动重振辉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配速方案的总体特征、各项目特征,及提高配速水平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我国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运动员配速水平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对今后我国该类项目训练与配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现代田径运动的部分项目 :短跑、跳远、铅球的技术飞跃发展与进步原因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认清技术进步的原因 ,将先进技术、理论知识引入田径运动的专项教学与训练 ,使体院田径专项教学水平跟上田径运动的发展 ,为培养现代化专项人才不断提高教学与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李柱  郭国兵 《体育学刊》2005,12(6):119-121
通过收集我国27名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65次运动成绩以及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验结果,得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的主要因子为:最大力量因素因子、专门投掷训练因素因子、专项速度力量因素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依次是:后抛4kg铅球、30 m站立式起跑、立定跳远和卧推,并给出相应回归方程.依据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运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制定出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专项身体素质总体发展均衡程度以及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运动成绩适应程度的3种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