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经典男性人物形象—朗尼、菲尔丁以及阿济兹进行分析。三者背后都折射出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剖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寻福斯特的反殖民意识与后殖民主义书写,以期为《印度之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作家福斯特在其小说《印度之行》中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表达了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思想。通过结合小说写作背景和小说作者的自身因素,分别从这两个不同的思想视角切入,深入研究和分析这种矛盾思想产生的原因及根源,以利于加深对小说中作者矛盾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章萱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57-59,74
康拉德对于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但是生活在西方话语世界中他依旧无法摆脱西方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从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视角、"东方学"的阅读者、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继续三方面来挖掘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后殖民话语,发现小说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视角,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方菊华 《文教资料》2008,(27):24-27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小说,它蕴涵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作者在与读者的理解互动中所采用的话语人际意义手段,深刻揭示文本蕴涵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种族优越感.  相似文献   

6.
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描绘了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朗尼和阿德拉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取向,前者信奉并维护殖民主义道德体系,而后者怀疑并冲破殖民主义道德体系。他们分别是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代表者和终结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展现了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面貌和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朗尼和阿德拉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由他们不同的道德取向和政治取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小说《缅甸岁月》体现了乔治.奥威尔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表达了其对英国帝国主义行径的质疑和抨击,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对于东方人负面形象的刻画,却表明其仍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反殖民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的东方人形象来验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华勇 《文教资料》2006,(26):65-66
诸多理论家对约瑟夫·康拉德及其名作《黑暗的心脏》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拉德是种族主义者,也是殖民主义者。笔者解读了小说文本和康拉德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批判之批判,并得出结论:康拉德不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而是真正的反殖民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因其丰厚的文本质地、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背离传统的叙述方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过去30年中,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始终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人们就这部小说反映出的殖民主义思想抑或反殖民主义思想争论不止。但这些研究多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文本中的话语入手,阐释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叙述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中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以及叙述者马洛和作者康拉德之间的距离,进而揭示了作者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曹雪峰 《广西教育》2013,(35):117-118
分析殖民主义视角下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人物塑造、探险主题以及小说语言,提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作品背后隐藏着马克·吐温作为一个白人殖民者后代的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引入了模糊BH-代数和模糊拓扑BH-代数的概念,给出了一些有关的性质,并用Foster关于同态象和同态逆象的结构讨论了模糊拓扑BH-代数。  相似文献   

12.
This is a response to Samara Foster's engaging critique of my book School Choice and Social Justice. In this response to her criticisms I clarify and try to correct some apparent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book, but als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pose again a challenge to opponents of choice which neither she, nor other of my critics, has taken up.  相似文献   

13.
福斯特与巴洛夫论战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福斯特与巴洛夫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观点,代表了战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战略思考。本文简要介绍两种理论及其产生背景,论证巴洛夫理论产生的合理性,以及福斯特批判的正当性,同时阐述福斯特所批评的现象在当前中国的表现。认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应批判地吸收两种理论的合理内核,结合国情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来学术界不认为《封神演义》有圆形人物。经过仔细查对,论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英国佛斯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概念的理解仍有误区,本文对此进行了纠正。在此基础上,对于《封神演义》的圆形人物进行开创性的论述,认为哪吒、通天教主、云霄娘娘是其中最主要的圆形人物。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包含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改变次生环境的条件可消除原生环境的不利因素.运用福斯特的职教理论,坚持职业教育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改善发展形态和质量,可以使之均衡、协调、无破坏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研究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坚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Can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be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behaviour of school leavers in ways that will make a greater direct contribution to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NG communities? Weeks cites evidence of the more beneficial effects on village life of schooled (as contrasted with unschooled) villagers. Foster questions the power of school curricula to change the aspirations of students. Conroy develops Foster's argument, quoting Lewis to prefer, rather than a vocational secondary curriculum, a more meaningful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re carefully based on examples from the students' communities.The rationale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Community Extension Project (S.S.C.E.P.) is outlined as a structural device to use the Grade X exam to motivate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ty applications of the existing general curriculum. The question that remains to be tested is, “Will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 village from Grade X at S.S.C.E.P. schools show greater desire and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village development than normal Grade X leavers?” A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the short-term outcomes is to be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包括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两个部分,其中理论问题意识又分为对学科理论问题的意识和对学科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的意识。当代学术研究过分注重理论问题意识,而忽视实践问题意识,马克思哲学研究按照学术传统把理论问题意识与实践问题意识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培养高职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个复合体,应该包含明确的目标意识、清醒的主体意识和敏锐的资源意识。而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进行课程的价值反思是培养高职教师课程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学的自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作的自觉、观念的自觉和批评的自觉。在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学创作的自觉。而学创作的自觉,仅仅是学自觉必须的一种条件而已。学创作的自觉,是学观念的自觉和学批评的自觉的前提条件。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事实上则难将创作的自觉和观念的自觉截然分出先后。学观念的自觉应具备两个最为重要的条件,一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二是学作品的积淀。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是保障,合作是前提,创新是动力,绿色是关键。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意识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