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生态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文化”、“合作”、“社群”和“背景”等,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理论出发,试图构建一个教育生态系统——虚拟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阐述了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概念、生态特征,并以印第安那大学的探究学习论坛为例,简单分析了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并总结出虚拟实践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乔伟 《天津教育》2014,(23):29-31
我校以“关注师生生命发展,立足师生幸福、培育师生梦想”的校园文化积淀,确立了“生态教育文化”的办学特色。“生态教育文化”是一种崇敬生命、回归自然、尊重个性的文化,倡导协作分享、和谐共生,促进师生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入,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教师个体通过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调适,自觉主动地提升专业素质和追求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在教师团队建设中渗透“养”的哲学内涵,通过滋养教师心灵、修养团队素能、颐养学校生态等有效路径,营造守正、传承、开放、进取的团队氛围,努力抵达“养一方自在宁静的村落”的美好愿景,以实现教师高素养、个性化成长,推动学校高品质、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文化”、“合作”、“社群”和“背景”等,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理论出发,试图构建一个教育生态系统——虚拟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阐述了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概念、生态特征,并以印第安那大学的探究学习论坛为例,简单分析了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并总结出虚拟实践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育实践的现实难题引发了教师精神困境的理论探索。教师“精神生态”论主张援引生态学的理念,通过呼唤教师精神世界的复归,克服物质生活异化与精神价值消解所引发的精神困境,重建教师精神生态平衡。教师“精神生态”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蕴含着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由于所秉承的理论基础与论说立场各有不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结果存在相当差异。但总结起来.可归结为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注意力不是学习某些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个别教师的所谓“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一种真正体现“教师为本”理念的教师文化。其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文化”。正是教师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合作互动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当与本地课程发展结合起来时。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文化。只有建立合作互动、充满活力的教师文化.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之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教师发展包括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包括教师发展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教师发展的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教师发展的条件——学校物质文化。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凝练共同愿景的精神文化;凸显专业自主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构筑协作的物质文化。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能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又对学校文化生态基础的重新塑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住原理为教师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教师生态位即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或活动环境中发展、成长的情况、样子或状态.运用这一原理,探讨教师评价应遵循生态位分离和扩充原理,即选取合理定位;减少生态位重叠:以及提升生态位层次这一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由"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逐步转向"生态取向",然而,目前,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阻隔、师范教育制度阻隔、教师培养方式与教师个体生存方式钳制等,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生态失调、教师群体生态失序、教师生态系统失衡等,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回归到应然的专业发展生境中,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才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0.
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诉求,赋予了新内涵;教师发展中的“工学矛盾”也将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显现新特征,提出新挑战。以“教师课堂学习”的新视角、新命题,主张教师“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有效发展的专业化行动,是破解“工学矛盾”实践难点和谋求教师发展新型方略的现实良策。教师课堂学习“谋变”的基本思路是从情境理性、成长专线、即席创作、自适应机制、实践张力等视域重构教师发展生态。教师课堂学习“新为”的解决方案包括:自主课堂学习的“点线面”行动策略;团队课堂学习的“镜像法”校本研修;项目式课堂学习的“融合型”网络研修。  相似文献   

11.
生态取向是学校促进教师多元发展的宽广路径。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目标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学校营造多个生态圈,形成了教师"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从"精神生态"的视角谈教师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学校要想求得发展,首先必须是教师的进步与成长,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上,最重要的还应该是从教师“精神生态”的视角去考虑,去激发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有一种自我成长和发展意识,这样他们对当前的教育问题才可能有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切肤之痛,也才可能从旧的观念中突围出来,从而自觉地投身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那么,如何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激发教师成长,这应该是学校管理者要做出的思考。近年来,我校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发展视域中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洪涛 《成人教育》2009,29(6):19-20
生态发展观将教师继续教育视作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物力资源自我完善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实施,有利于生态发展取向的教师在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个体特殊职业追求。  相似文献   

15.
安国星 《河北教育》2005,(18):24-26
当前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即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要强调平衡、有机、统一、亲和与融洽,从而使教学内部的亲和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语文生态课堂的创建,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阳光、水分、空气充足的“生态园区”。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将会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生态位”的概念引入教师职场的研究中,分析了教师职场人际生态位的几种主要关系及职场人际生态位偏离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通过教师生态位的自我调整,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生态位分化,创立基于师生协同进化的新的职场生态住等策略来拓宽教师职场生态位,从而建构起新型的教师职场生态位。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等方面存在短板。转设给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带来进入更高平台发展的机遇、接受人才队伍竞争的挑战、面临自身素养提升的压力。推进独立学院教师发展,对于实现教师成长与价值、确保学校平稳转设以及转设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应坚持全面、自主、可持续的理念,推进教师个人、专业、组织协调发展,其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核心。针对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教师的实际需求,于变局中开新局,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可以提出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与举措:削弱生态位重叠,明晰教师角色定位与规划;打破花盆效应,构建开放型学习环境与平台;改良限制因子,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素养;营造生态氛围,加强师德建设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江燕 《江苏教育》2023,(45):78-79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重塑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师形象,即“自主的学习者、与技术共生的学习者、创造未来的终身学习者”,致力于打造“慧创”好教师团队,构建良好的教师素养提升实践生态,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并总结了日本学者对“教师像”的研究,以及在日本,“教师像”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日本“教师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奉献者的教师形象;作为劳动者的教师形象;作为专业者的教师形象。这三个阶段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方面的突出反映。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师以及教师专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教育专家”或“研究者”的新型角色,日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活动中。如何认识并逐步实现这种角色之嬗变,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亦是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保证。本文从知识的视野出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知识论基础,即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消费者”与“传递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样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与“创造者”。这在本质上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角色转换,首先需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双方在知识观上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