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2.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3.
肖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08-109
赵兴勤教授新近出版的《赵翼年谱长编》(全五册),是一部富含创新意识、具备较高学术水准的厚重之作。它的出版,是清代文学研究的新创获,代表近年国内外赵翼研究的前沿水平。是书之学术贡献,约有如下三端:一是对谱主传世作品逐一加以编年考订,使读者能比较清晰地看出赵翼思想演进的轨迹;二是将赵翼交游人物考订出95%以上,纠正各书疏漏达上百处之多;三是在文献考订上,凸显出“细”“慎”“精”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亦是一部有名的乾嘉历史考据学著作.然则《札记》并非一般性质的考据史,而是将历史考据与史学评论有机结合.《札记》中,有证有论,考证史料,评论史学之优劣得失;考据史实,议论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考证之中不乏立论,议论之基在于考证,证与论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札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札记》中评书、知人、论事具体体现了赵翼的“证”与“论”,也由此角度去看该书的地位、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杜诗学(上)廖仲安一、“杜诗学”的由来“杜诗学”,简称“杜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杜甫诗歌的一切学问。但是,“杜诗学”和“杜学”的名目,在历史上出现颇晚。“杜诗学”之名,始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一书,其书引言全文如下:杜诗注六七十家,发明隐奥,不...  相似文献   

8.
《瓯北诗话》的创作是赵翼文学家、史学家和士大夫三重身份的结晶,这三重身份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交织渗透,最终在赵翼身上融为一体.文学家赵翼不同于纯粹的文人士子,重视才性与创新,而且关注现实生活,史学家赵翼的创作在《瓯北诗话》中则体现为全书鲜明的诗歌史观和考据特色,士大夫赵翼深入民间,认为诗歌应当写“真境”表“真情”.从《瓯北诗话》的文本创作追溯这三重身份,可以系统全面地反观赵翼的创作论主张.  相似文献   

9.
徐昂发作为清初“江左十五子”的重要成员,是清代康熙年间江南地区较为著名的诗人。徐昂发曾经批点杜诗,但未见历代书目记载。湖南省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藏有徐昂发杜诗批点的过录本两种,是清代稀见的杜诗手批本。徐昂发批点杜诗具有鲜明的批评特征:或辨析杜诗的渊源流变,或剖释杜诗的律法之妙,或重视对杜诗的审字析句。作为清代以“评”为主的杜诗手批本之一,徐昂发的杜诗批点具有杜诗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性灵三家”之一的赵翼,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史学家。其诗歌成就除了性灵之作令人欣赏之外,其“黍离情怀”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文就赵翼及其诗歌创作的“黍离情怀”作简要论述,并由此发现明清之际世风环境影响下士人心态之一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明清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晚唐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诗歌为感伤之作,杜荀鹤的诗亦不例外,悲苦凄凉之声似乎尤为明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个人经历,使诗人对佛教的“苦谛”、“空无”、“性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杜诗多了一层佛性禅心。挖掘杜诗的佛禅元素并分析诗人这种佛禅情结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杜诗甚至晚唐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引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巳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委员长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副总理也曾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给了杜诗以正确的评价。 历代研究杜诗者甚多,为杜诗作注的人也不少。但是,前人往往忽略了对杜诗中虚词、语法的研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杜诗的理解。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杜诗,  相似文献   

13.
根据赵翼的著述与行迹,特别是中年归隐,可见其浓重的“马少游情结”。身为乾嘉士子,他的这一情结超乎个体心态,已是乾嘉时期比较普遍的士子意识。通过对赵翼“马少游情结”分析及其成因的思考,不仅有利于研究赵翼及其诗学,而且有益于探析乾嘉士风与世风,同时还对乾嘉诗风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叶燮《原诗》所引杜诗“碧瓦初寒外”的解读有不妥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原诗》中相关问句的理解有误;没能把握“碧瓦”一词的指代用法;未能揭示出此句的“理”之所在;部分论述有断章取义之嫌,做出了不当的引申与发挥.  相似文献   

15.
姚菊 《天中学刊》2014,29(6):71-75
杜甫诗歌具有“真性情”的特点.首先,杜诗中的自我形象极其丰富真实,而且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其次,诗歌呈现出作者的心境之真,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内心独白诗中,夔州以后尤多;再次,杜诗之真与陶诗不同,陶诗之真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具有一种哲理精神,杜诗之真是对生命悲欢离合的体验与记录,具有一种实践精神.在固穷安贫的主题上,杜诗对陶诗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赵翼的著述与行迹,特别是中年归隐,可见其浓重的“马少游情结”。身为乾嘉士子,他的这一情结超乎个体心态,已是乾嘉时期比较普遍的士子意识。通过对赵翼“马少游情结”分析及其成因的思考,不仅有利于研究赵翼及其诗学,而且有益于探析乾嘉士风与世风,同时还对乾嘉诗风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时期,笔记资料浩如烟海。宋代笔记中对杜甫及其诗歌以赞扬肯定为主。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推崇杜诗的儒家特色;赞美杜诗用字之工、诗意之精、体制之妙;欣赏杜诗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从笔记中涉及李杜优劣论的部分也可看出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声誉最隆、影响最大者,不能不推杜诗韩文。于余年来,对杜诗的探讨,诸如疏解、考证、编年、注释、评选等,成果殊为丰硕,形成“杜诗学”;而“韩学”的发皇,尚有待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这是盛事,我虽学识谫陋,亦思有所贡献。先从资料入手,遂有《韩集书录》之作。这里所发表的,是宋、明、清、学者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19.
历代论杜诗者,多以“沉郁顿挫”言其风格,然各说不一。仇兆鳌云:“敦厚温柔,托诸变雅变风之体;沉郁顿挫,形于曰比日兴之中。”何日愈云:“余谓太自以天资胜,故语多俊逸;子美以学力胜,故语多沉郁。”吴瞻泰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亦无不密。”等等,各执其意。本文意欲对“沉郁顿挫”再试作探讨,以求教正。 一、“沉郁顿挫”不是杜诗总体风格 杨世民先生论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杜诗总体风格。罗宗强先生论杜诗时也说:“显然,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由多种风格因素构成的,只强调其中一种因素,均不足以概括杜诗风格的全貌。”其意亦以沉郁顿挫为杜诗的总体风格。论者同二位先生之见者,实不在少数。其实,“沉郁顿挫”并非杜诗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20.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可谓触及六言诗发展的实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赵翼关于六言诗的一些观点。例如,赵翼认为六言诗的起源不始于谷永,偏爱王维的六言绝句,并认为六言诗没能兴盛是因为“其虽工但非天地自然之音节”,结合赵翼的诗学理论,客观分析上述观点。与此同时。试对六言诗的发展和最终没能繁荣的原因做一个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