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报道“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造成经济报道枯燥、呆板、肤浅,乏味,收视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增强电视经济新闻的可视性,首先要更新经济新闻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工作当成经济新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千头百绪,千变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两个字:人与物。当然,这里的“物”包括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而“人”则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新闻界过去并非不重视人与物的关系,也曾提出“见物又见人”的口号,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其实,“见物又见人”是新闻价值与读者需要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那么,经济报道究竟如何突出人的因素,做到“见物又见人”呢?近几年不少报社记者在这方面都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新闻所占比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党报的质量。当前,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写作中有三大矛盾亟须解决:一是不少经济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二是经济新闻见物不见人,读者感觉沉重;三是经济新  相似文献   

5.
“三农”报道作为经济报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各新闻单位领导和记者的普遍重视。但在这方面有些报道见物不见人,没有注重写人、写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致使报道缺乏吸引人、打动人的“动情点”,因而播出后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三农”报道一定要见物又见人,抓到它的动情点,这样才能使报道收到良  相似文献   

6.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7.
汪洋 《记者摇篮》2004,(5):14-14,18
新世纪的新经济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理性而鲜活起来,从而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经济报道的 三个着力点 读者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最终表现是市场,企业、经营者、消费者,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是市场经济打开企业围墙、架通经营与消费桥梁的包容性。报纸对读者有指导性,读者对新闻也有选择的自由。报纸的引导,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这是我们经济报道必须有读者观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一类报道题材。那么,怎样让经济新闻变得有份量、有看点、有读者缘?笔者认为,作为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义不容辞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去“钻”市场。只有“钻”市场,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发现、提供、采写出带有指导价值的经济新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经济新闻角度的个性化、形式的生动化、语言的平民化,赋予经济新闻生动、鲜活的特性,使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蔡星 《视听界》2001,(3):21-21
经济报道是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加上经济报道发展历史较短,可借鉴的经验相对缺乏,如何摸索出经济报道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改进经济报道?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人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然而当前有不少经济报道很少报人和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作风,因而达不到经济报道的预期效果。因此经济报道必须克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定式。  相似文献   

11.
《解放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随着全党全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报的经济新闻及相关经济内容大大增加,经济报道在我们这张综合类报纸中的位置已十分突出。如何使本报的经济报道顺应时代要求、满足读者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面临  相似文献   

12.
徐芳 《新闻实践》2001,(4):59-60
信息性和指导性的统一,是搞好党报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报道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另一方面,经济新闻的本质要求它要向读者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读者更需要这种含有市场信息的新闻。经济新闻的信息性要求经济报道要从市场出发,从市场角度理解新闻事实,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这篇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稿子,在如何体现两者的统一上给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13.
张春红 《记者摇篮》2009,(10):27-27
在市场经济渗透到方方面面的今天,许多人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是“朝闻暮看日相逢”。而更多的人“知其然”之后,更想“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经济类新闻具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常常见物不见人,以及涉及众多数据与一些专业抽象晦涩难懂的术语,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新闻记者常常照本宣科,稿件写出来,读者读完后,仍云山雾罩。  相似文献   

14.
有人曾对枯燥冗长、艰涩难懂、论文式的经济新闻进行了如下归纳和讥讽:措施八九条,数字一大串,见物不见人,枯燥又呆板。如何在经济新闻中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受众?笔者认为,只有背靠“生活”这棵绿树,变工作角度、业务角度为生活角度,经济报道才能被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报人在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方面做过多年的探索,但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国内一些优秀经济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实践,我认为应从社会新闻角度入笔,来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也就是说,软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是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的有效方式。党报要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 一、重新认识党报的经济报道 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生产型经济报道,远远无法适应新时期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党报改革经济报道,以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报道经济新生活,使新闻报道跟上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 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是党报贴近经济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读者向党报提出的新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新知识、新内容。例如,过去人们有了钱只知道存银行、买东西,现在可以买彩票、债券、股票等投资,因此读者需要可读性强又在行的社会经济新闻释疑解惑、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报道中要有人我国新闻界一直提倡“新闻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报道里写人并不是专门报道人物,而是在报道中加进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去写报道,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17.
沈洪香 《新闻三昧》2000,(11):38-39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如何搞好企业报的经济报道,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企业报社长、总编们苦思冥想的重要课题.成为企业报编辑、记者苦苦探求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职工读者对企业报关注的热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必要对企业报经济新闻进行探讨,使企业报经济报道的指导性不致滞后企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来,新闻界对新闻报道的一些问题,讨论得多起来。从理论上看,似乎是在比较深度的报道同传统动态新闻哪个更象新闻,实际上则是对新闻文体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的确,如果还是守住五个W,去搞那种穿靴戴帽的传统动态新闻、典型报道,是没有多大意思了。因为,一则是社会正在剧烈变动,许多现象表现出了从来没有的复杂涵义,只满足于传统的动态的或者是连续的新闻报道方式,不仅难解读者之渴,同时也说明不了多大的问题。所以,新闻必然要向深处开掘,道人所未道,析人所未析,形成新的写作力度、写作风格与写作的形式。二则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以及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报道增多,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复杂程度。虽然我们还不能摒弃典型报道,但那已经是一种作用极其有限的“过去式”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必然牵动观念、体制的交锋,发生一种立体空间感,造成了一种学者型的新格调,是为“现在式”。在将来改革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之后,会不  相似文献   

19.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按照推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是人呢?笔者以为人之所以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20.
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让党报的经济新闻“活”起来。“活”即是新,“活”即是深,“活”就是不仅注重微观经济报道,更注重宏观经济报道与分析,“活”就是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在新、深、快上做文章,才能“活蹦乱跳”,吸引读者。 要求经济新闻“活”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许多党报尝试着办起了经济特刊,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追踪市场经济热点,党报创办的经济特刊,满足了读者急于了解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重大方针和举措,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各个层次的读者从这类经济特刊中都能程度不同的有所获取,使得党报的经济特刊成为读者竞相传阅的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