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海光是逻辑学大师金岳霖早年的学生,当时,殷海光的家境很贫寒,金岳霖一直在学习和生活上资助他。后来殷海光去了台湾,成了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对金岳霖非常感激,经常提及金岳霖早年对他的帮助,临终之际都念念不忘。海峡两岸交往正常化以后,台北中华电视台记者来到北京采访了80多岁的金岳霖教授,询问他关于殷海光的事,金岳霖教授说:“我太老了,教过的学生很多,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2.
殷海光是台湾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第二代西化派伦理思潮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弘扬“五四”精神,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以思想启蒙为己任.殷海光的伦理思想是第二代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中熠熠生辉的精华,他所主张东西整合之道德重建论,至今仍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理当置于我们的思想资源之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殷海光“道德重建”的思想展开述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道义为之根”这一命题,具体分析该命题与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评述殷海光对传统旧道德尤其是儒家德目的批判;第三部分,评述殷海光对东西道德的整合以及新人本主义的提出,笔者力图指出该思想中的独到与不足之处。一言之,殷海光并未彻底解决现实道德问题,但不失为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殷海光“道德重建”的思想展开述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道义为之根”这一命题,具体分析该命题与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评述殷海光对传统旧道德尤其是儒家德目的批判;第三部分,评述殷海光对东西道德的整合以及新人本主义的提出,笔者力图指出该思想中的独到与不足之处。一言之,殷海光并未彻底解决现实道德问题,但不失为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殷海光早年就以“五四”为旗帜,极力的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揭露中国传统的缺陷,进行着激烈且全面的反传统。殷海光晚年对五四运动、五四反传统现象都有了理论上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周良发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3):37-40,68
作为"五四之子",殷海光对五四运动有着独特情结,并多次著文阐述自己的"五四"观。随着国内形势与自身认知的变化,殷海光的"五四"观经历了科学民主观到自由民主观的嬗变。他对五四运动基本内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的认识与剖判,很大程度上揭橥了五四运动的整体风貌。透过殷海光之论,今人可以明晰那一代知识分子对苦难中国的忧患之思与现代追寻。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5日是著名的鄂籍赴台教育家、政论家、哲学家殷海光诞辰的日子,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理论法学系和湖北省团风县人民政府协办的"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及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纪念殷海光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8.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9.
殷海光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激烈地反对和批判,到晚年转而反思并重估传统,且试图整合中西、融贯宗教与道德,以期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考察殷海光前后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剖析其转变原因,对于当代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新儒学在八0年代后是否仍有其社会影响力?可对变迁中的社会展提供什么发展的睿见?本文检讨1980-2000年前后的台湾认同理论,发现新儒家徐复观的论点并未被文化民族主义者所继承。如依徐复观的意见会形成何种认同理论?本文透过他在五0年代末与殷海光的论战,提出了徐复观具「儒家自由主义」的倾向,并尝试说明儒家自由主义所可能形成的认同理论。  相似文献   

11.
成庆 《政治思想史》2012,(3):192-195
早年服膺于救国救民的殷海光,去台后开始批评"五四"前辈们的思想学术肤浅不力。当时林毓生先生初出国门,与殷海光先生隔海问学,信中对五四一代的代表人物——胡适先生颇多臧否之词:"自五四以来像他这种只会‘眼到、手到、脚到’,内心深处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的人,怎么会领袖群伦数十年?傅孟真以霸才闻,又怎么会居然被他罩住一辈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的殷光海,对个人主义是情感上认同、理智上服膺,从而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言述。殷海光对个人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规范个人主义中的政治个人主义上,在政治个人主义方面,殷海光明确认定国家是一个法治联合体,各个个体是国家的真实主体,各个个体的交互关系组成国家,故而也可以说国家是一个关系丛。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殷海光对中国传统社会持一种较为严厉的批评态度,该现象的实质是纯正的个人主义者和非个人主义社会之间的紧张与对峙。  相似文献   

13.
殷海光晚年是否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对此,殷的亲友与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从殷氏1950年代的言论看,他一方面坚持科学态度,另一方面坚持启蒙精神,对基督教持拒斥与批评态度。而在1960年代,在哈耶克思想的影响下,他对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有所保留,开始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至高无上的主宰,但他并未将这一主宰归于基督教的上帝,而且他也未完全否定理性的价值,他的信仰事实上止步于一种自然神论。自然神论不等于基督教信仰,因此,可以肯定殷海光晚年并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  相似文献   

14.
早年服膺于救国救民的殷海光,去台后开始批评“五四”前辈们的思想学术肤浅不力。当时林毓生先生初出国门,与殷海光先生隔海问学,信中对五四一代的代表人物——胡适先生颇多臧否之词:“自五四以来像他这种只会‘眼到、手到、脚到’,内心深处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的人,怎么会领袖群伦数十年?傅孟真以霸才闻,又怎么会居然被他罩住一辈子?”  相似文献   

15.
徐强 《语文新圃》2009,(8):41-42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处在威权政治的统治之下.四处弥漫着“白色恐怖”的气氛。殷海光、林毓生师生二人,一个在台湾大学传道授业。一个远赴美国求学,希望可以找到医治威权暴政和社会弊端的良方。他们虽然远隔重洋,却雁信频传,鱼书不断,举凡政治文化、修身治学、恋爱婚姻,乃至家长里短、世态炎凉,无所不谈,一吐为快,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感佩的学林佳话。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政治哲学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走向了相互融合。就中国现代政治哲学史而言,这种现象也是常态。徐复观与殷海光分别是现代中国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从各自立场吸收对方思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学的学脉:吕思勉与钱宾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 大体有两大说史系统。一是顺着说,也就是顺着中国历史自身发展的逻辑说中国历史,究明真相,进矣哉,阐明其自有之文化动源。一是横入说,即以西方的种种工场、主义、思想、观点,横插进来,说中国历史。其胜义,或可提供一种诠解。其劣义,则在套解、图解。 说史的史家,可谓如林似云。而评说这些如林似云的史学人物,我这里介绍两付眼光。一付是香港中文大学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1900——》。许是胡适弟子殷海光的学生,许书可说是新文化运动的眼光,或“中国自由主义”的眼光。推崇许书者甚众,我看有些问题。其书虽标榜“超越宗派门户,力求录实传信”,列史家六派十六人,不仅他自己“当仁不让”,而且连没有一本正式史著的逻辑学家殷海光只因是他的老师也专列一节,可史学著作等身的吕思勉,钱穆却  相似文献   

18.
【总体阅读思考】写说明文要“言之有序”,读说明文,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序”,才能掌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内容。阅读《海光》首先要掌握这篇文章的说明次序。有两道阅读思考题: 一、《海光》的整体结构如何?它是怎样按事理安排逻辑顺序的? 二、每节说明的逻辑顺序有什么特点,各层次间是怎样关联的? 其次,对于人们生疏事物的说明,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阅读时认真体会比喻说明对于说明事物的特点所起的作用。【阅读入门指津】这是篇说明海里发光现象的文章。读者中可能有人见过海里的发光现象,而大多数读者没有见到过,那么要向人们介绍“海光”,首先要说明海光是个什么样子。用“绚丽的海光”这个标题,鲜明而引人注目。先说明了海光是什么样子,那么下一步就该说这光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东西在发光,这是紧接着海光现象而产生的疑问,用“光从哪里来”这样的标题进行说明,顺理成章。当说明了这些光是海洋中的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  相似文献   

19.
作家聂华苓第一次见到殷海光的时候,印象并不是很好,后来她在“追记”中这样描述:“乍见之下,最令人触目的是他那生硬的举止,头一硬,胸一挺,提脚就大踏阔步地走去;矮小的身躯,配着一个笔挺的希腊鼻;一双细小的眼睛镶在鼻的两旁闪烁,两道清光,从两个小黑洞射出,直射入人心底;一抹蓬乱的短发任性地搭在额前;  相似文献   

20.
郭云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109-1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