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经过了几个成长期,从‘信、达、雅’开始,经过‘字译’,和句译,直译、硬译、死译和意译,然后抵达‘神似’和‘化境’,这其中有不少争论和误会,但大方向是正确的。”无论是“神似”或“化境”,都是要把原文用“准确、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神似”或“化境”是方法,是手段,而“准确、通顺”则是目的。几十年来,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所谓直译和意译的争论,现在已逐步在认识上有所统一。因为大家都明了,真正主张直译的人,其实并不是反对意译,而是反对胡译、乱译、任意加码;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也不是反对直译,而是反对死译,硬译,宁错而务顺。实际  相似文献   

2.
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死译和胡译,两者是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并非彼此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翻译是差异的游戏."直译、意译"是语言层面的比较,"异化、归化"则包含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比较.以谚语的翻译为例,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谚语,但风俗习惯和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语言、文化差异,致使在译文语言中很少可以找到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谚语.如何处理谚语翻译中源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及语言差异?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谈英汉谚语的互译.  相似文献   

3.
直译与死译     
张小川 《海外英语》2013,(7X):148-150
直译与意译策略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死译是常见翻译问题之一,是机械转换语表形式,而未能准确转换语里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死译具有机械对译、保形失意的特征。死译与直译容易混淆,二者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和区别性。理解失准和表达失畅是导致死译的重要原因。破解死译步骤有三:透彻理解、完整转换、准确表达。透彻理解指从语汇、语法、文化、百科知识理解角度透彻理解原语意义。完整转换指通过正确运用直译、意译策略,确保语意完整转换。准确表达指通过正确使用增译、减译、转换、分合、对译的翻译七法,使译文更加准确、灵活地表达原语意义。直译与死译研究有利于翻译学者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好直译、意译策略,避免死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研究直译与意译两种风格迟异的翻译方法入手,涉及了这两种方法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由来和发展,陈述了直译与意译的新概念,论证了直译与意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阐明了直译与意译的前提和条件,区分了直译与硬译、死译的不同,指出了意译与乱译的实质性差异。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几部汉译日翻译作品中的惯用语误译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惯用语日译的主要方法。惯用语的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但根据文体风格,应灵活采用意译和套译,否则会词不达意,偏离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杨春叶 《科教导刊》2019,(7):73-74,77
"一带一路"倡仪下,我国掀起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浪潮,名著再译、楚辞、汉赋、古诗词等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译者的青睐。在众多作品中,或多或少面临着相关翻译问题,譬如:误译、胡译、过度意译等。本文针对我国特有词语特征与语言发展情况,探讨国俗语外宣翻译的必要性、国俗语分类及其特征、"听众中心论"与外宣翻译的共性、"听众中心论"下国俗语外宣翻译策略,旨在寻求国俗语外宣翻译的可行之道,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听众中心论"与国俗语外宣翻译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在此理论指导下,国俗语外译策略颇多,译者可根据翻译语境选择相应的对策,如:直译加注、音译、意译、阐释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译界早有“直译”和“意译”之说,因为它们没有清晰的定义,“五四”以来,译界对它们一直争论不休而导致至今依然没有公认的定义.英文中相当于中国“直译”的literaltranslation和word-for-word translation以及相当于“意译”的liberal translation和free translation翻译方法以词语意义为基础,而中国的“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与它们截然不同,以词语形式为基础.中国翻译理论界应该摆脱“直译”以形式为重、重“形似”,“意译”以意义为重、重“神似”的惯性思维.“直译”和“意译”应重新定义.翻译方法由“直译”和“意译”变成“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  相似文献   

8.
从直译说起     
王建国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69-73,175
直译的概念原为词对词翻译,后来演变成一个松散的概念.因此,直译和意译之争在古代译论中和现代译论中性质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现代的直译概念的松散性是导致现代直译和意译之争的根源,而古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起源于对神的信奉.本文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提出了明说翻译和含意翻译的概念,提出当前直译概念缺乏科学性的观点,呼吁停止这场毫无结果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翻译界多数学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可行的翻译方法,但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从译和原的关系、译和读的关系、译艺术性三方面对直译和意译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直译迷反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意译则符合“信、达、雅”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翻译方法和手段当中,总的说来有两种:直译和意译。意译又分直译兼意译,即增补意译和完全意译,究竟采用何种方式,一是要由整个上下文决定,即全篇文章或全书的文体风格来决定,二是要由读者对象来决定,即如果是给中国人看的,那就不妨采用直译法或增补法,如果是给外国人看的,那就最好用共情意译,他们一看就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商务英语中外贸术语、函电、数词及广告等方面阐述商务英语的直译法与意译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来选择何种翻译方法,并着重强调意译所带来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回顾我国翻译史上直译意译之争,可知直译意译走向融合是必然的,同时,现代翻译应体现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民族性、时代性、通俗性。  相似文献   

14.
有关“直译”和“意译”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翻译界一直为“直译”还是“译意” ,各抒己见。文章认为“忠实”是翻译的前提 ,而只有“自由”地去“忠实”原文 ,才能使译文生发活力。如果只是照搬文字的逐字翻译 ,译出的文章一定晦涩难懂。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方法上,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直到今日,理论界还各执一词。本文简要回顾了贯穿翻译史的直译意译之争,探讨了直译意译之争的根源,并力图超越直译意译之争,转向动态对等论。  相似文献   

17.
勒菲弗尔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中,提出西方译者更为忠实原文,而中国译者更倾向于归化原文的观点是片面的,佛经与《圣经》翻译思想发展有其一致之处: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直译和意译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直译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对应,即不但在内容上也在形式上更忠实地反映原文。而意译则不强调形式,也不强调字面的内容,而强调“精神实质”的一致性。真正好的翻译者应该懂得在翻译工作中如何把两种翻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