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重要性的前提下,分别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予以解读.旨在引领学生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的模式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之美,带进英语语境,并且能够在应用中创新,给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带来新的语境和架构,搭建英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同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空水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之重要图式语言.空水法突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虚实之美,黑白之美和空灵之美,空水法的灵活运用创造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塑造空间的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之所以流芳百世,不仅在于它形式与内容的独特性,更在于它深藏于文人画形式与内容之中深厚的精神内涵,这即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的儒道释思想。文人画的"悲壮之美"、"静逸之美"、"空灵之美"都是与儒道释的主体性影响分不开的。所以儒道释思想也就成为了内含于文人画灵魂之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都讲求一个"和"字,因此,在三家思想的交融塑造下,中国传统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和"之美——儒之中和、道之天和及禅之心和。  相似文献   

6.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构成中华民族世代安居乐业的物质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形式之美、技艺之美、意蕴之美,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浓重的艺术色彩。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中所保存的美恶义词体现了商代先民的美恶观,如祭祀之美、生育之美、物品之美、丰收之美;自然灾害之恶、疾病之恶、战争之恶、神灵降灾之恶等。透过商代先民的美恶观,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恶观念最初的起源情况。  相似文献   

8.
伞头秧歌较多接受中国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手法,具有独特的文学美感。其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哀而不伤的和谐之美、朴实真纯的自然之美、声韵谐调的韵律之美、清新自然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9.
海报设计不仅是为了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更是一种精妙的语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本文试以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基点,深入理解本土设计的内涵语意,透过海报设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探寻当代海报本土设计中"意境之美、元素之美、色韵之美、视觉之美"的创新表现,使海报艺术赋予更深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主要代表,已经进入到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各个层面。在古筝入门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从认识器形之美到感受音色之美、理解形象之美、感悟仪态之美,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及审美水平,更能够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安康当代书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零散的自乐型群文活动,逐渐发展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安康书法现象,在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的书法无论在审美还是实践中都为中国书法艺术构建了大的框架,从而出现了书法的繁荣。探索个中原因,是魏晋玄学为书法的审美提出了许多启示,最终形成了魏晋“尚意”、“尚韵”的书法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开展书法教育有助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书写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趣味,陶冶学生情操修养。当下书法教育严重缺失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传统的书法艺术教育回归到正常轨道。让书法教育回归语文教学的怀抱,把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传承给学生,是历史赋予语文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著,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刘勰在《练字》篇中除了讲写作中的用字外,更是创造性地引入了中国书法所秉承的美学观念。这不仅体现了刘勰本人书法创作的主要审美取向,还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书学思想,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用“灵韵”概念,从本真性、宗教膜拜、心理审美距离三个方面,来探讨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书法艺术,以期揭橥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8.
张裕钊书法美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张裕钊的诗文、手札中,我们不时可以读到其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指导了他的文学创作和育人之道,也无可避免地从艺术风格上左右了他的书法创作。故而,所谓“兼陶古今,遣灏深古”的张氏书法并非意外的契合,而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新的价值指向)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的书艺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求真崇实的书法史观、尊雄尚力的书法审美观和求变创新的书法艺术实践观,在晚清书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开创一代书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