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讲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瀑布的特点,去发现美。1.领略音响美。抓住“还没看见”和“先听见”来理解作者的观察点在远处,这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既符合客观,又宜于表现瀑布的音响  相似文献   

2.
《瀑布》(六册)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从三个角度仔细观察,抓住瀑布声、色、形三方面的特点,巧妙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创造了美的意境。瀑布从山崖上飞流直下的描写,使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诗人抓住了瀑流声响独具的特征,展开联想,巧设两个比喻:①瀑流从陡峭直立的悬岩上飞流下来,冲撞岩石,声音清晰、响亮、有力,犹如那汹涌的波涛击岸。“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这样的描绘,使人遐想联翩,回  相似文献   

3.
《瀑布》是一首现代诗。通过描绘瀑布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作者抓住瀑布声、形、色的特点,按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来描绘、抒情。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以下学习方法:1.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2.观察事物时抓住特点的方法;3.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感情的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可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4.
语文六册第5课《瀑布》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由远而近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瀑布,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全诗分三节,描绘了瀑布的“声”、“色”、“形”。第一节写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第二节写山路一转,望见瀑布雪亮的全身,第三节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神奇多姿的美景。这首诗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层次分明.比喻确切。教学这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读懂全诗,理解比喻句,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全课教学要以自  相似文献   

5.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它们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把握文章主线,实现多元感悟.下面,我们以《黄果树瀑布》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抓住教学主线. 一、走近黄果树瀑布,读出印象,读出感受 师:同学们,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惊叹.通过预习课文,黄果树瀑布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6.
我去过许多地方,比如:北京长城、内蒙古大草原、杭州西湖……其中,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黄果树瀑布。在去黄果树瀑布的路上,远远地,我们便听见了一声声“轰隆隆”的“雷鸣”声。走近后,我才知道那是瀑布发出的水声。  相似文献   

7.
一、恰当使用录音 ,解决用言语难以表述的问题《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 ,诗的第一节写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在讲这一节时 ,学生一读完 ,我们就提问 :“为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学生答 :“因为瀑布的声音非常大。”但瀑布声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有多大 ,还是不清楚。我们接着说 :“让我们来听瀑布的声音 ,再想一想它像什么?”然后放录音 ,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啊 ,原来是这样的!这么大 ,这么有气势 ,这声音到底像什么?学生会利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8.
<正>《瀑布》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歌,它以瀑布为对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因此学生乐读、爱读。我在教学时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移步换景,从远听瀑布声,到远望瀑布状,再到近观瀑布状,在每个场景中为学生配上精美的图片,创设优美情境,帮助他们建立直观形象,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瀑李汉荣赞美瀑布的诗文太多太多了。文人们对瀑布的激情也是一道滔滔千古的瀑布。打开唐诗宋词,便有瀑布之声从时间深处传来,打湿我干涸的思念。真该感谢瀑布:它滋润了诗人的情怀,洗涤了画家的心胸,浇灌了一代代赤子们的创造激情!  相似文献   

10.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它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地刻酗出瀑布恢弘的气势,柔美的景致。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1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瀑布》(六年制语文第五册)一课的教学重点。叶圣陶先生的这首诗歌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其中贯穿着作者“听到———远看———近看”时所产生的不同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脉搏把握住。教学中,我抓住七处比喻和三处感叹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效果显著。1.读“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作者未见瀑布,先闻其声,循声而来,心情开始不平静,随着距离的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激动,总想找到合适的字眼表达此时的感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浪…  相似文献   

12.
敖莉 《四川教育》2000,(10):31-31
一、引入课题1.[放录像:瀑布的动态画面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整体感知瀑布的雄伟 壮丽。]师:说说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让我们再次来欣赏瀑布的壮美,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两个问题:a.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欣赏瀑布的哪个方面?b.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瀑布的?[演示CAI课件:瀑布声、色、形的三幅图,同时,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弄清作者是在远处听到瀑布声音,近处看到瀑布的颜色和样子。]过渡语:接下来,我们随同作者一起来欣赏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鉴赏》2010,(1):62-65,110,111
瀑 赞美瀑布的诗文太多太多了。打开唐诗宋词,便有瀑布之声从时间深处传来,打湿我干涸的思念。 真该感谢瀑布:它滋润了诗人的情怀。洗涤了画家的心胸,浇灌了一代代赤子们的创造激情!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一课的教学浅议□陈黎晖《望庐山瀑布》是一首精美的绘景诗。作者李白抓住瀑布的动态,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使之既能理解诗句,又能使语言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在教学中,我按古诗的内在逻辑及不同诗...  相似文献   

15.
宦晴 《云南教育》2001,(17):36-36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新颖脱俗,气势磅礴。教学这首诗要依据其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   一、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动静兼得。这首诗的前两句见“色”。作者站在远处看“瀑布”,虽不闻瀑布的腾跃澎湃之声,但见团团云雾缭绕在黛色的香炉峰顶,一道白亮狭长的瀑布自然地挂在峰前。诗人恰到好处地以静衬动,动静兼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后两句见“声”。诗人不是从形状描摹瀑布的壮观,而是以声势让人感受其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速度和高度一叠加,瀑布的声势和力量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6.
《黄果树瀑布》是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本课时,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抓住解题,理清课文的主要线索,朗读感悟,发挥想象,才能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7.
《瀑布》(第七册)是一首写景诗,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摹其声,绘其色,描其形,勾画了瀑布的壮景,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教师备课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一、分析诗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瀑布》是一首诗歌,全诗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整首诗共三节,每节都有比喻句,形象地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及样子,是诗中的重点句。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正(四)瀑布、峡江的画法瀑布是高悬于山崖峭壁之上或巨涧大壑之间较大而急的水流,居高临下,倾泻而出,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场面远比溪、泉壮观。有些瀑布变化较多,可转折成两叠、三叠或半空之中又分成若干水柱,喧哗飞落而下,声似雷霆,势如奔马。因而画瀑布的水口要明快流畅,墨色不宜过重,水口两旁的山石要布置严谨,皴擦得当,瀑布落地后流淌的水纹,要用淡墨染出其飞溅流动  相似文献   

20.
古诗板书十例吴芳一、词语式:以古诗中关键的词语板书。如《望庐山瀑布》:(远)香炉紫烟↓(近)瀑布前川(低)飞流三千尺↓(高)银河落九天雄奇瑰丽这则板书紧扣“远”、“近”、“高”、“低”,抓住主要词语,突出了庐山瀑布的雄奇瑰丽。二、条幅式:将诗句用线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