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梁春慧  万跃华 《现代情报》2014,34(7):88-92,99
高校专利技术是产学研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技术的主要来源,促进高校专利产业化意义重大,但现实中由于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设置不足、低效等原因致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不畅。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正在面临着变革的困境,高校图书馆是否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本校师生进行专利信息服务?本文首先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专利产业化相关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剖析了制约我国专利产业化的主因,然后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通过与技术转移办公室充分合作、向师生提供创新性学科服务——专利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西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现状的调查,弄清了广西高校科研成果专利化的情况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程度,指出了广西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快广西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应采取的模式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是武汉地区最早从事促进武汉市高校专利技术向本地企业输送的相关部门,也是在全国最早以开展产业化经费资助的方式促进高校专利向本地企业转移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武汉市启动了企校专利实施对接工程,促进武汉地区高校专利技术向本地企业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积累,在调研有关数据的基础上,着眼于如何破解武汉地区高校专利技术和本地企业对接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深入采访参与日本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希望了解技术转移过程中不同利益者如何看待日本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活动,并挖掘导致日本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成功或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分类;其次提出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三阶段划分及其发展趋势,并指出美日等国家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最后通过对全国14个省市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调查结果中得出了多个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为了提升川渝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法 /过程]运用Python、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专利计量方法等对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十年专利技术转移数据进行分析,从校企专利技术转移度数演化、IPC技术领域、专利转化的企业所在地等维度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重庆大学专利技术转移到不同企业的数量上占据优势;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促进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专利技术转移高校IPC技术领域与高校一流学科关系密切。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利成果主要服务西部川渝经济区域;其次服务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域。经济区域分布首先是受到地域的影响;其次,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协议或建立了不同模式的成果转化平台影响了专利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最后,校企合作研发也会影响专利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本文从高校和企业视角提出专利技术转移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明 《科学学研究》2007,25(A01):57-59
从专利制度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出发,描述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不足,介绍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转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为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是一项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效推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政策制度问题逐渐被破解,风险带来的制约被日益凸显,成为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在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等“双一流”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参与人员(管理部门、科研团队、受让企业)作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地分析识别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结果表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包括专利剩余有效期、专利被侵权、专利无效、学术道德失范、成果归属、证据保存、合同道德等法律风险,专利技术不成熟、专利新颖性、专利技术配套、专利的可转移价值、受让方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泄密等技术风险,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形资产定价、成本核算、资金投入、关联交易、竞争情报获取、中介业务能力不足、净收益分配等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专利技术产业化,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自主产业化;产、学、研结合产业化;通过有偿许可他人(企业)实施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通过以专利权人为载体的专利技术转化实现产业化。由于高校与科研院所一般只重视成果的鉴定,不重视市场挖掘,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需求不能真正吻合,利益不能趋于一致等情况普遍存在,产学研合作仍处于松散状态,没有形成真正健全有效的合作动力机制。因此,针对专利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科技中介的作用及运行机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改革是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重要举措。采用65所高校2009~2017年的科技统计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评估“三权下放”改革试点政策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效果。研究发现:(1)“三权下放”改革试点政策对高校专利转让数量和转让收入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试点政策对专利转让数量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对专利转让收入存在动态效应;(3)试点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主要促进了双一流高校、东部高校和理工类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4)专利申请对于试点政策促进专利技术转移具有中介作用,试点政策通过减少专利申请提高了专利技术转移绩效。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有效的技术转移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产学合作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高校、企业、中介三方面构建变量指标,测度产学合作的有效性,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专利实施方式、大学促进专利实施的措施和专利技术的创新类型是影响产学合作的主要因素,对武汉市高校专利实施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如何提高产学合作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阳  刘文飞  丁堃 《科研管理》2022,43(7):189-199
基于我国高校已转移的发明专利,筛选出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17500条数据,这些发明专利作为高校技术转移活动中专利技术的载体,是分析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产出的直接数据来源。以知识转移理论为基础,从转移方、接收方、技术知识特性及技术转移路径四个层面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弥补了现有指标中收益指标过多,评价指标不易获取且分散,实证操作困难等不足。同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38所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位于第一梯队,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位于第二梯队,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位于第三梯队,属于同一梯队的高校,虽综合得分相近,但其绩效表现形式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使用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公布的2011—015年发明专利转让公告为样本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方法,构建中国内地高等院校与企业间的以专利为媒介的技术转让网络。从所绘制专利转让图谱中直观发现:校-企之间专利权转让以同省主体间转让为主,个别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出现跨省向企业转让的现象。同时,大部分校-企之间专利转让为一对一转让模式,主要包括高校转让给某领域的企业、高校转让给本校的资产公司或成果转移公司两种。下一步,应当打破校-企专利转让的封闭格局,充分挖掘高校专利转让以及转化的有效方法,使其不但支撑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能够辐射更多地区和企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incoPat专利信息平台检索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企业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校企专利技术转移网络,探究整体和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热门技术领域及动态演化情况。研究发现:(1)校企专利技术转让关系主要呈现"一对一"的形式,网络逐渐由"一枝独秀"向"遍地开花"的格局演变。(2)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表现突出,大部分高校技术转移能力亟需提升;重要能源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技术企业的技术受让广度和深度较高,大部分企业从"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取专利技术数量有待提高。(3)G01N(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H01L(半导体器件)、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和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一直是校企专利技术转移中的热门技术领域,理工类重点高校技术转移涉及技术领域较为广泛。最后,从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我国校企专利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许琦  顾新建 《科研管理》2015,36(6):10-19
从专利引证的视角,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衡量专利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从定量分析入手对专利产业化的概率进行辨析。论证了专利产业化的判别与评价原理。专利引证网络的时间无关性、不可约性以及引证路径单向性满足马尔可夫链收敛的条件。运用马尔可夫链对专利引证网络的随机浏览过程进行建模。建立了专利引证网络与马尔可夫链的对应关系,将专利产业化概率的计算过程转化为计算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稳态分布的过程,设计了转移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迭代算法。从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数据库中采集了235项1976年至2006年授权的半导体制造领域电子发射器制造技术的相关专利,分析了专利的年度分布情况。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专利数据集中查询得到592条专利引证关系,利用网络分析软件Pajek构建专利引证网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专利产业化概率模型切实有效,与专利产业化的实际情况相符,可以作为专利产业化可能性的一种指示。  相似文献   

16.
马荣康  金鹤 《科研管理》2020,41(5):278-288
技术转移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形式,对高校科研活动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106所“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为样本,研究了高校技术转移对其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的影响效应,并对不同来源的科研资助(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在高校技术转移与科研产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高校技术转移对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高校技术转移对其获取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在高校技术转移与专利产出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3)政府资助对高校技术转移与论文产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企业资助对高校技术转移与专利产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专利生命周期的技术转让生存分析模型,利用116所211高校的专利转让微观数据拟合了技术转让可能性曲线。专利转让的可能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申请后第五年左右达到峰值。文章进一步探究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在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的微观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异质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转移办公室对高校的专利转让速度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存在强化了专利地域保护范围、发明人数量对于专利转让时间的负向影响,同时削弱了发明人团队以往专利转让经验对后续专利转让时间的影响。文章在微观层面上对高校技术转让行为模式研究进行了拓展,对进一步提升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作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22,51(10):104598
The licensing of university technologies to private fir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mission of many universities. An inherent challenge for the technology licensing of universities is that potential licensees find it difficult to judge the early stag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ultimate commercial value. We reason that patent litigation against universities can have unintended signaling effects about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its technologies and results in increased licensing income for the university. We ground this hypothesis in theory integrating signaling mechanisms from patent enforcement research into theoretical models explain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licensing. Within our logic, the public and costly nature of patent litigation against universities creates strong, credible signals to potential licensees about the technologies of a university even if the signal was not created for that specific purpose. We isolate the signaling mechanism that is central to our theorizing by exploring two moderation factors that reveal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potential licensees, i.e. the licensing track-record of the university and whether the lawsuit involves private firms as co-defendants. We test our theory with a unique dataset of 157 US universities and the 1408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s in which they were involved as defendants over the period 2005–2016. Results show that defending against claims of patent infringement enhances technology licensing revenues, particularly when universities are already adept at licensing technology and when they are co-defendants with private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