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研究目的]网络信息的快捷性、非理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失衡与恶性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动态演化机理,为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分析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要素,将舆情系统划分为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子系统,构建信息供需、情绪态势双重失衡环境下的系统动力学舆情演化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论]结果表明: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四个作用主体与网络舆情风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双重失衡环境下事件危害程度、网络媒体的涉利程度、网民参与约束、意见领袖作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对网络舆情风险影响程度较大。最后,从网民主体信息溯源、形成心理震慑效应、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抨击处罚恶意营销媒体、强化网民媒体自我约束、加大问责监管力度防范化解舆情危机,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日益加剧。研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学机理,科学地把握网民情绪演化规律对塑造健康的舆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网民情绪演化为主线,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情绪唤醒、情绪干扰、情绪疏解三个维度并结合“女子实名举报前婆婆吃空饷”案例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仿真研究。【结果/结论】通过仿真结果分析,网民的媒介素养、认知水平;媒介的议程设置、平台监管力度;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回应速度等因素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程度更为重要,并以此为群体极化的治理工作提供相应对策。【创新/局限】以情绪演化视角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结构化系统性研究。局限在于数据的量化处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系统因素的选取还需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理论与舆情风险演化机理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系数并在多维风险场景中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动态风险评估。以“成都49中学”为案例,进行风险评估验证。[结果/结论]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得出政府的处置行为、危机意识;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连锁反应;媒体的议程设置与网民的利益诉求是引发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的高概率因素,以此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供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作为理性舆论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对于"泛政治化"现象的应对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或冲突,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分析网络舆情中的"泛政治化"现象,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利用传播学、政治学相关理论,在阐释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该现象所呈现的三大现实表征:误解甚至反向认知政治主体、质疑诋毁政党、恶意拷问体制;指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形成的正向动力因素是传播权力转移、信息碎片化传播、官方回应能力不足以及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认识失当与表达的非理性;而对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起消解作用的逆向阻力因素是政府科学性的网络监管、媒体合理化的议程设置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结论]最终通过构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深入探究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中的传播策略,讨论意见领袖与政府、网民之间的博弈关系,为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引入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速率参数β,考虑博弈主体不同的行为特征,构建“意见领袖-政府-网民”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结论]由于意见领袖负向传播的影响,不同的传播速率β会影响政府和网民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最终产生两种稳定策略集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舆情反转现象频发消耗了网民的信任感,降低了网民在网络世界的安全感。基于舆情大数据对反转现象进行及时的分析识别,对营造健康安全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对舆情反转的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主题演化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主题聚类模型LDA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单元(GRU)的舆情反转实时识别模型(DDPOR)。首先根据时间窗口采集实时文本数据,利用主题模型动态计算事件的当前言论较于先前观点的主题吻合度。随后结合文本时序特征,利用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完成反转判定,实现网络舆情事件的反转预测。最后选取27个经典舆情反转案例开展实证分析,检验模型对反转的识别率与灵敏度。[结果/结论]实验表明,DDPOR可以及时地实现舆情反转的自动化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达90.54%,优于其他对比模型,且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与管控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推荐算法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民群体中更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现象,并由此导致群体极化、网络巴尔干化的发生,增大了舆情危机发生的风险。在网络舆情研究中考虑信息茧房现象对舆情的治理尤为重要。[方法/过程]论文以经典传染病模型为基础,结合信息茧房理论与意见动力学,建立舆情传播的动态演化模型,并使用BA无标度网络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用户初始意见分布、意见融合阈值对各群体密度的影响,以及后续刺激、舆情波动等因素对舆情演化的影响,为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为政府更好地管控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周期中的主题和情感演化历程,研究影响网民情感波动的因素,为网络舆情有效管控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结合博文数量的时序特征和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周期划分,利用LDA模型、BERT-BiLSTM-Attention模型构建研究框架,探究不同周期的舆情主题差异及情感演化。[结果/结论]线下病毒变异演化和线上舆情主题与情感演化具有关联性。在新型冠状病毒变异语料库中,BERT-BiLSTM-Attention模型分类准确率为0.8817,F1值为0.8778,其在情感演化分析上具有优越性。构建的“数据采集预处理、舆情周期划分、主题演化和情感演化到获得策略输出”的全过程分析框架对相关部门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提供了决策支持和理论支撑,BERT-BiLSTM-Attention模型能更准确地进行情感分类。[局限]数据源单一,面向时间维度上的演化历程未进行时空结合的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面向大数据研究网络舆情信息异化机理以及控制模型,是政府控制信息异化程度的关键,为政府应对和治理网络舆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定性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异化机理,将网络舆情演化机理模型拓展为信息异化控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政府控制信息异化的分类问题。[结论/结果]经过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构建的信息异化控制模型是可行的,以上理论研究可为政府准确把握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异化程度,制定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深入剖析俄乌冲突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舆情演化态势,旨在对俄乌战争舆情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新闻框架理论作为切口,分析俄乌舆情在新浪微博平台的传播特征,运用朴素贝叶斯模型进一步论证各方战时宣传策略的传播影响力,力图刻画各方势力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群像。[结果/结论]从场域层面看,中国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呈现了鲜明差异,网民个体情绪高涨,易引发鼓吹战争等一系列情绪性问题;从战时宣传效果层面看,尽管各国在煽动网民情绪方面有一定作用力,但舆论引导和情感动员的效用在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结合微博舆情社会属性与外化表现模型,对微博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方法/过程]基于心理学、传播学理论从人、事、情三个维度对突发事件微博舆情进行分析,以“武汉封城”事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建立网站进行相关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深入剖析舆情背后公众的关注重点,为舆情趋势的研判,政府对舆情的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从情报学、心理学、传播学多角度出发,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充分解读舆情,为以后的舆情研究提供新角度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传播方式,强化对新媒体环境中网络信息的引导,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形象意义重大。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政府形象塑造的瓶颈。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新兴网络媒体,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拓宽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实现路径,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处理机制,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李菲  柯平  高海涛  张琦  宋佳 《现代情报》2017,37(9):97-102
[目的/意义]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及传播规律,使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今后的舆情信息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被应用,使其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也能对移动环境下舆情传播监管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在对研究对象界定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Gephi软件)结合新浪微博"大学生理财"的话题所采集的基础数据,对移动网络环境下舆情传播特征、过程、规律进行实证研究,参考研究结论提出具体监管对策。[结果/结论]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于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说明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大致特点,并且为今后进行此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实践层面监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浩 《情报探索》2020,(3):24-29
[目的/意义]旨在为有关部门及时分析和应对舆情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爬虫搜集媒体上的舆情数据,计算舆情热度并划分舆情演化阶段,利用TextRank算法提取不同舆情阶段的关键词,采用Python语言的Snownlp库进行文本的情感分析,构建公安舆情分析模型,并通过“六安事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该模型从热度、关键词与情感三个维度较好地对公安舆情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社交媒体上的公安舆情数据,为公安舆情分析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彭程  祁凯  黎冰雪 《情报科学》2020,38(3):145-153
【目的/意义】负面情绪导向的舆情传播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而"不完全"的复杂网络系统也为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因此厘清舆情传播特征实现精确预警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方法/过程】基于SIR传染病模型与EGM灰色预测模型,提出一种实现舆情预警与舆情防控模型,并利用python挖掘到的政务微博历史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舆情传播过程中,易感染类网民占比会随着时间演化而不断减小;传播阈值与易感染类网民占比间的大小关系能够预示舆情演化趋势;政务微博通过及时互动能够转移网民情绪,起到一定舆情导控效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突发事件的重大网络舆情数量激增,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形势日益严峻,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构建了SWOT策略矩阵,确定了政府的长期策略及近期策略,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先声夺人”和“亡羊补牢”策略,为政府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微博舆情监管是政府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对微博舆情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 解微博舆情传播规律,为政府监管微博舆情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微博舆情的社交网络结构特点, 对BA无标度网络进行改进。随后将模糊观点与Deffuant-Weisbuch模型融合,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模糊相似度的舆 情演化规则。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微博舆情演化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模糊观点的类型对舆情演化的周 期与规模有影响。用户对于热门发现微博的关注度对舆情传播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对舆情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舆情进行监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舆情信息传播进行有效引导,促进舆情事件良性发展。[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信息熵理论,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模型,针对舆情指标隶属度结果对监测等级进行分类。本文以新浪微博舆情热点话题"鸿茅药酒"作为数据源获取数据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热点话题"鸿茅药酒"事件的影响力级别为Ⅳ级,需舆情管理者及时监测舆情发展和走势。通过最终监测值对照监测级别可以帮助政府及相关舆情管理者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监测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加强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协同,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方法/过程]基于博弈论思想和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从舆情主体角度考虑,通过对各阶段博弈模型的分析和求解,深入挖掘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中各个博弈方的最稳定选择,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共生机制。[结果/结论]提出强化共生单元协同交互功能、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打造对称互惠一体化协同模式等对策,为政府和社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的信息传播成为引导网民舆情的重要工具,如何运用政务短视频导控网络舆情成为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方法/过程]将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分为舆情事件、网民和政务短视频三个子系统,借助Vensim PLE软件,构建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多主体应对仿真模型,并结合具体案例"黑龙江疫情反弹"仿真分析子系统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的动态机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受舆情事件、网民、政务短视频子系统及其相关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政务短视频可以通过控制三个子系统的相关因素,有效应对和导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