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东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周初年的诗歌,今人傅斯年、徐中舒提出是鲁诗,鲁诗说种种理由是不能够成立的,《东山》是成王时关于周公的诗;关于作者,学术界多赞同归士自作之说,作者确实不是贫寒人家,但也还不至于如翟相君先生所言的“贵族”、“卿大夫”那么上层;古时山以东南西北为名者为常事,一般乃依都邑所在之方位而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东山为《东山》诗之东山证据还不充分,只备一说。  相似文献   

3.
释《鸱鸮》     
《鸱鸮》一诗两千年来受到了严重曲解《诗经·豳风》中有一首题为《鸱鸮》的诗,凡四章二十句,如下:此诗是何人何时所作?诗的题旨内容如何?过去,有以下两个传统说法: 一是《小序》和《毛传》的说法,认为《鸱鸮》一诗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西周初年,周武王死去,太子成王年尚幼小,因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武王和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不服,就制造流言来诋毁周公,又勾结了原来的殷商贵族武庚发起叛乱,想夺取政权。周公率  相似文献   

4.
一《豳风》不是西周的诗《豳风》在《诗经》中是十五国风之一,包括诗歌七篇:《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  相似文献   

5.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正统史著、地方史志以及民间文化遗迹遗俗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诗豳”的地域涵盖,便会认为《风豳》之“豳”不但包括传统解释的古南豳(今陕西旬邑、豳县一带),还应该包括被传统解释忽视了的古北豳(今甘肃庆阳一带)广大地区。因而,以北豳先用文化遗存的大量事实,论述周先祖在古北豳的农事活动及其在《七月》一诗中的反映,理清周文化发展史的源流,并确解《七月》之章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诗经·豳·东山》一诗共四章:第一章言自己在回家的路上行路之苦;第二章极言途中思家之苦;第三章言其久征在外,乍归之神理;第四章言未婚者归家完婚之喜,已婚者团聚之乐.全诗言周公率师东征,三年而归,军士在途中的劳苦和思家之情.每章皆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雷雨其濛”而反复咏叹。“霝雨”,各本作“零雨”,唯《说文·  相似文献   

7.
说豳在西周时代为北方军事重镇——兼论军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说《豳风》中多军人之歌,且多与周公有关二说豳在西周时代为北方军事重镇三论军监 (一)周公作军监 (二)说三监也是军监 (三)说军监采诗  相似文献   

8.
《豳风·狼跋》一诗,从《毛诗序》到清代学者,大多认定其为“美周公”,当代的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此二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然此二种说法均与古代服制不符。通过对“公孙”的身份进行探讨,并从挖掘“德音不瑕”、“狼跋(定)其胡(尾),载走(跋)其尾(胡)。公孙硕肤”和“赤舄几几”的深层含义入手,证明这首诗是豳公之孙周朝某位王或诸侯的妻子、妾或情人赞美这位王或诸侯既庄重又有福态,品德非常好,且娶的妾光彩照人,很漂亮。  相似文献   

9.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10.
周代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从《诗经·豳风·东山》写战士那样留恋自己的荒凉的故乡和破陋的家庭,《诗经·周颂》的《载芟》和《良耒吕》写农妇送饭给农夫吃的情况看,这时代有一部分农夫应该是有自己的家庭和经济的,和一般奴隶不同。这种生产关系,比商代来得进步,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剥削阶级的财富的积累,统治者的生活逐层腐化,周初的土地、政权的分封秩序逐渐动摇,封国和土地的兼并渐演渐烈。到了春秋时期,领主(或奴隶主)的土地世袭制度开始向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转化了,所以《左传》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鲁国“初税亩”,鲁昭公四年(前538)郑国“作丘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鲁国“用田赋”。经济基础开始变化,作为上层  相似文献   

11.
西周初年,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之事,主要见于《诗经》的(鸱鹗)、(东山)、(破斧),以及《尚书》的(大诰)等典籍。朱子在讲到经书中的这几篇文字时,必然会交待当时的情景,正也流露出他对这个时期历史大事的理解。周公东征起于三监之乱,三监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呢?朱子先对大情势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周公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制礼作乐,是我国传统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他又多才多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周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说周公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首先因为周公写作了《诗经》里最初始的诗篇。“《雅》、《颂》之作,实皆在成平之世”“’。《大雅·文平》是周人自叙开国史诗之一,无疑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周文干处歧,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下,散宜生日:‘段可伐也’,文王弗讲、周公旦乃作诗曰:“文正在上,放昭于天。周虽旧邦…  相似文献   

13.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14.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几个“周公”,时间延续近350年.文章认为“周公”是西周时世卿世禄制下周王室卿士的一个封号,以姬旦始封“太王所居”之地而得名,其后由姬旦后人中为周王室卿士者所世袭.姬旦后人不再世袭“周公”封爵当是在东周考王时期,以“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为结束之标志.  相似文献   

16.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产生于我国西周初年,是“国风”中最早的诗,是豳地奴隶们所创作和吟唱的诗歌。豳地位于今陕西省枸邑和邠县一带。这首长诗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永无休止的劳动情景和悲惨的生活境遇。这痛苦的呻吟,表达了奴隶对奴隶主贵族的怨恨,这悲忿的的呼号,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控诉。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篇之一,全诗分八章,一共八十八句,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篇章之一,下面就其各章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并做简要的分析。 第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角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唆至喜。 这一章写了两点内容:一是奴隶们寒冬季节生活的悲苦,一是奴隶们被迫从事春耕劳动的情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七月”(豳风)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作。它以鲜明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西周奴隶们的血泪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奴隶社会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 《七月》,由于时代久远,某些诗句的翻译,各不尽同,有的甚至出入较大。本文仅就《七月》中,个别忌思含混、有争执诗句的译法,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七月》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所反映的是周先祖公刘在豳地的创业生活,诗作者距公刘时代较近,比起后来的《公刘》更能反映出公刘在创业过程中平凡的一面。也许因为太平凡,以致后人很难把它与倍受尊敬的这位周先祖本人联系起来,所以毛序说此诗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即认为写的是周族下层劳动者的生产和劳动情况;近人归结为反映阶级剥削和压迫内容的主张实肇端于此。然而,毛序之说并不足信。本文主要是对诗中所反映的历史及生活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究诗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诗·豳风·七月》是一首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篇,它真实、朴素、具体地叙述了西周前期豳地的农事生活,以一幅幅白描的画面反映了农奴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此诗的第三章写农奴由春到秋的桑织之事,与第二章写春天女子采桑采蘩的内容不相重复,在此章中用很多诗句来写对桑树的管理与培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