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教材中有些实验设计并不科学,或不易操作,或步骤复杂,还有些难以实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一些实验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四年级《科学》中的几个实验改进方案简介如下:上册《植物的叶》一课中验证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需用一个较大的塑料袋罩住一盆植物,放在阳光下观察。我想,校园中有那么多种植物,何不加以利用?塑料袋大小可以随意,能罩住一个小枝条,甚至一片叶子,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所以我就布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头一条,是“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这样一个目标怎样去达成呢?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斜塔上的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宇宙里有些什么》《梦溪笔谈》等本的研读去实现头一条教学目标。但一路学下来,感觉还很不够。为此,我搜集了不少科技时,印发给学生拓宽视野,但从学习效果上看,学生对科学的激情似乎依然没有得到唤醒。  相似文献   

3.
兼任三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有时上课前我会有些紧张,生怕教学中出现错误,所以,在课前我总会想尽办法去准备实验材料,充分地理好每一次上课的教学思路。我希望我的科学课堂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掌握不同的观察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每上完一堂课,反思教学过程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遗憾。学生的学习经常会脱离我的教学预设,教学效果有时也与我预设的相去甚远,但在遗憾的同时,我也感觉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4.
何尚信 《考试周刊》2012,(89):148-148
一、案例背景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有人曾打趣地说:“上课学生想睡觉.老师就做实验。”可见,学生对实验是很感兴趣的。这是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中第5节《水的浮力》的一个教学片段。这节课探究的是物体沉浮条件,我设计的实验方案在一个班的教学中遇到了难题,于是我调整了实验方案中实验的次序,却又重获成功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探究和动手制作为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学科。实验探究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实验探究的教学无疑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只有在学中玩,玩中学,玩中做,在做的过程中增长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学科多为直观的、亲身体验的教学内容。实验是其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地教学需要,对一些实验进行灵活改进,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结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改进实验:一个小塑料袋;几颗蒲公英种子;或自制几个多功能小灯座;自制小口系列标本;带领学生玩一玩用泥巴烧砖;或把口杯换成集气瓶;或改变一两个实验步骤,都能使实验效果大增。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带领本系的学生在泰安市一所重点小学进行了一周的见习,听了几天课,感受颇深。对小学实施新课程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一些美中不足。目前,就小学《科学》课来说,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新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几个感受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下面谈一谈在《科学》中实施“愉快”教学的几点做法。一、让学生在悬念中感受学习科学的愉快。在教学上设置各种悬念,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思索和探究的兴趣。如教学《杠杆》一课,上课开始就可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比力气。分别请一个大个子同学和一个小个子同学,两人分别握住一根  相似文献   

9.
王士春 《教师》2011,(10):98-98
《科学》课,是一门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学年的具有观察、实验及探索性的课程。其重心在科学探究上,我们作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在放开的科学课堂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实验的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逐步提高。近期我参加了全省小学科学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感触很多,这使得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放开"教学又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夏文艺 《贵州教育》2010,(17):47-47
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2000年从师专进修回来担任科学教学已十载,经历了《自然》逐渐演变为《科学》的全过程。《自然》课注重老师如何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课则不是这样。《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了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以来,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及学生年龄的特征引起了笔者很多思考,以下是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教学》2013,(4):71-71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数百名教师在大赛中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励,并有数十篇获奖作品发表在《科学课》《河南教育》《小学教学》等专业杂志上。为了向使用大象版小学《科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教育报刊社中小学教材编委会《科学》编写组、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决定联合举办2013年天象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大赛。  相似文献   

14.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5.
之前的小学《自然》改为如今的《科学》是这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尤其是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得到科学教师们的认可。《科学》课的学习使学生主动了、积极了,科学课堂活跃了、热闹了。要使科学教学朝着更健康、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实验操作多,有些实践活动周期长。微课可以反复详细地、突出重点地讲解科学知识,微课也可以放大细微的实验操作要点,微课中的小实验或小制作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指导中运用微课的优势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一些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地学习数学新知识。下面仅以小学数学第三册《2、3、4的乘法口诀》一节为例,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人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和需要,设计出巧妙的导语,就可以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的效果也能事半功倍。我在本节课新授之前,先让学生出题目考老师,  相似文献   

18.
初中《科学》渗透性教学是对教学中存在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改进和创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在课堂上做出榜样;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来开展渗透性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是学生直观地获得现象发生过程、认识新鲜事物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环境和时空条件的限制,有些观察实验往往没有现实的材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在我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在探索着怎样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更有效果。最终我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地选择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录像片,因为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总是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轻,总是能让科学课变得情趣盎然。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利用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上好观察实验课。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我按照教材“让袋子飞上去”一插图中的示意,让学生准备了蜡烛、塑料袋和火柴。实验时.让学生在点燃蜡烛的上方罩一个大塑料袋,观察实验现象,经过很长时间,学生们除了发现袋子胀起来了。里面很热外,再没发现其他现象。学生松开手后,袋子也不是往上升,反而会往下落。当时,我怀疑着这一现象,认为是塑料袋太大了的原因,于是让学生改用又小又轻的塑料袋进行实验,可还是行不通,课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