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见思<史记论文>是<史记>文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首先考证了昊见思生卒年、<史记论文>的刊刻流布,接着研究了<史记论文>的评例、内容,最后论述了<史记论文>的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呕心沥血,历时十余年汇集两千年来<史记>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富有创意的见解,撰著而成的五百八十万字的<史记笺证>(简称<笺证>)已经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凌稚隆《史记评林》中《项羽本纪》评点内容的细读和分析。认为《史记评林》的评点特色在于:注重篇章结构.点出叙事技巧.讲究字法,并追求“如在目前”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因此认为明代评点者将《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和文章典范来阅读,对后世的小说评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史记评林》的评点特色在于:注重篇章结构,点出叙事技巧,讲究字法,并追求“如在目前”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明代评点者将《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和文章典范来阅读,对后世的小说评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1979年以来,<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从研究总貌上看,此30年大致又可分为20世纪后20年的研究和新世纪以来的研究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研究既有相似之处,又可看出其演化之迹,在如此可喜的研究形势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专著尤其是<史记>与<汉书>文学性比较研究专著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以清代武英殿本对校,参考南宋黄善夫本等其他版本及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世家"部分文字讹误凡19条.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叶,由于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模拟“史汉”之风渐盛,学风日趋空疏。杨慎针对此种弊病,提倡求实、博学的治学风格。他通过考究汉代名物、辨析汉代史实、补充汉史文本注释之所未及,驳正后人改窜之讹谬及考辨汉代史学著作记载之误,借以倡导务实之学风。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叶,随着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当时学界出现言必秦汉的风气。归有光生当其世,虽在文风上倡导"唐宋"风格,但在其实际的著述中却表现着与《史》、《汉》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其著述在撰述体例、内容选材及叙述手法上对《史》、《汉》的借鉴与模拟。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探究了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4.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总结的以"悲歌慷慨"为质性特征的"燕赵文化精神"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是由该地区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其生成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慷慨豪迈的地域民风,英雄豪俊的层出不穷,以及儒学尚质求实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三国史记》是王氏高丽大臣金富轼在1145年以古汉语写成的关于新罗、高句丽、百济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可从古汉语的角度对这些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三国史记》古汉语中的谓语类型主要包括名词用作谓语、形容词用作谓语、数词用作谓语、副词用作谓语、连动句式、兼语句式、谓语省略等等,例句比较丰富,将这些谓语类型与现代英语对应表述,可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语法现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为古汉语英译及古汉语和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习家池大约于元中前期迁建于阎家冲山谷西端的白马泉源旁的今址,可能因迁建的习家池规模太小,工程质量太差,民族矛盾的影响而失去记载,至明代正德年间始有重修记载,经明代两修、清代三修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和规模,其格局、内容等方面和汉宋时的习家池有很大的不同,规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的夫妻关系,应置于晚明的"夫妻"言说语境中来理解。婚姻缔结的"论财"风尚、纵情性爱之风、儒家夫妇伦常的新动向以及《金瓶梅》源出之"母体"《水浒传》等,共同构成了《金瓶梅》夫妻关系叙事的晚明语境。基于此,《金瓶梅》构筑了边缘化的、财色化的和伦常视野下理想化的夫妻关系图景。其中蕴含着小说叙述者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一儒家伦理逻辑的"反语"式修辞,它委婉曲折地反映了晚明士人的家国忧思,也折射出小说家对伦常与人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士人群体精神的颓废与流荡。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诗歌对整个金代文学影响颇深,文人作诗"大旨不出苏黄之外"。金元之际,"遗山接眉山",一代宗匠元好问在肯定苏轼诗歌的卓越成就之余,对其"俳谐怒骂""为风俗所移"之弊进行了指正。他的作品在诗风、诗理、诗句三方面表现出对苏诗的自觉承传,并通过复归传统雅正格调、革新长篇歌行体裁、注入历史反思精神完成对苏诗的发展,从而诠释了《论诗三十首》中雄浑、雅正、自然、创新等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贵族遗孀林太太长期寻求外遇、"四海纳贤"。她的偷情行为既受到内心正当性欲的驱使,又受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反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体现出林太太对禁锢人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为了保全一位贵族夫人的切身利益,又不失去儿子,林氏并未改嫁,因而只能以偷情的方式来满足其正常性欲,这是林太太精明的表现。林太太和西门庆的交往各取所需,并非前者拜倒在后者的脚下。  相似文献   

20.
陈式太极拳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优秀拳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陈式太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阴阳相济、相反相成的朴素辩证核心,贵柔守雌、欲取先予的思想精髓和传统兵学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弘扬太极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