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梦想的破灭是美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主题。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小说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主人公盖茨比渴望获得物质上的成功,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却是地下交易;渴望纯真的爱情,但换回来的却是被人暗杀。盖茨比的梦想代表了美国人的梦想——美国梦,梦想破灭有其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郝建设 《海外英语》2012,(12):241-242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早期的美国梦强调个人通过奋斗能够实现理想,锐意进取的精神是美国梦的精神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残酷的社会现实令很多人的梦想都不过成为泡影,美国梦的幻灭成为很多美国作家笔下的主题。美国著名作家德莱赛的作品就反映了人们从满怀梦想到梦想破灭的这一主题,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该文以《美国悲剧》为例,分析了德莱赛笔下破碎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过属于自己的梦想。孩子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想?他们对学校、对学校、对老师、对教育、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老师们对当下的生活、对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希望?近日,围绕着教育与梦想的主题,记者采访了多所学校的中小学  相似文献   

4.
王继贤 《考试周刊》2010,(50):33-35
基兰·德赛的小说探讨了广泛的主题,并且揭示了在复杂多样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困惑。本文主要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法官、比居、赛伊和基恩的分析,探讨失落主题:人性的失落,梦想的失落,以及爱情的失落。  相似文献   

5.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涉及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及及足迹、梦想五个概念领域,所以相对应设立了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星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使用新建展馆;  相似文献   

6.
陈欣越 《小学教学设计》2024,(Z1):116-118+131
<正>【教学主题】“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要聚焦学习主题。《西游记》可以设定什么样的学习主题呢?“取经”作为本书的叙事主体也兼具主题意义,既反映着唐僧等人艰苦卓绝的追梦历程,也可以象征个体对梦想的追求。基于此,可以把学习主题定为“加入取经梦之队,一路向西取真经”。学生既能由此聚焦西行的内容和意义,经历如同西行般执着的阅读过程,更能感受梦想的洗礼,获得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成长,照亮自己的梦想之路。  相似文献   

7.
刘京海 《上海教育》2009,(11):36-37
孩子的梦想是灿烂的、多变的,教师要珍惜它、爱护它、引导它,因为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教育本来就是对梦的追求,学校、教师、学生都必须有多彩的梦想。对社会、教育、家庭乃至每个个人而言,梦想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梦"为表述的中国实践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和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呈现的开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现实性都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化理路,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超越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自觉的文化实践意识,对中国人实现梦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领巾》2013,(9):66
主办单位《红领巾》杂志社征稿对象全国小学生(各学校和各培训机构可组织集体参赛)主题一"中国梦·我的梦"童年,总有许多梦想;未来,总是充满希望。你的梦想,我的梦想,他的梦想……无数个人的梦想,交汇成中国的梦想。记录自己成长路上的梦想,向未来出发!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经常以美国梦为主题,通过对主人公跌宕命运的描写。表现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于普通大众的美好梦想的扼杀,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相似文献   

11.
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can be reliably assessed with third- through sixth-grade children, and that children who are sociometrically rejected by their peer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lonely than other children.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designed (a) to examine whether loneliness could be reliably assessed in a population younger than previously studied, (b) to learn whether young children who are poorly accepted by peers report elevated level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c) to assess whether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loneliness, and (d) to examine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onely young children. 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children (N = 440)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about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in school. A subset of children (N = 46) were individually interviewed to ass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loneliness. To assess sociometric status and behavior, peers were asked to respond to various sociometric measures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items. Teachers also provided behavioral information about children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instru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early all children understood loneliness, that loneliness was reliably assessed in young children, and that poorly accepted children were more lonely than other children. In addition, children who reported the most loneliness were found to differ from others on several behavioral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学生情感孤独的现状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别采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信任量表,对取自三所不同高校的441名大学生展开调查。其结论如次: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情感孤独;大学生情感孤独在个体恋爱与否因素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恋爱与否与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学生情感孤独与人际信任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人际信任对情感孤独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多以城市儿童为被试,对农村儿童关注较少。为了弥补这个研究的缺陷,选取了160名小学3-6年级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sher等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孤独感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儿童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最高,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4.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被尊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着四位主人公身上:海斯特在生活中没有同伴,无人帮忙解决问题的孤独;受人敬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犯错而独自忍受心理惩罚;复仇者齐灵沃斯的孤独以及珍珠在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父爱的孤独.这些孤独因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人性扭曲.此外,霍桑本人的经历也是小说充满孤独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杜拉斯是一个时写作非常倚重和非常痴情的女作家,写作占据着她生命的大部分甚至是她中晚年的全部,在孤独中写作、在写作中品尝孤独是她的写作方式,在写作的话语中,她展示自己并通过自身来把握世界,在她那里,写作肩负着双重使命。她用写作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女性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孤独感量表(UCLA)、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性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性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孤独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为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74名初中生,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总均分为2分;(2)初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这三个因素与外来务工者子女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这三个因子不仅进入了方程,且影响显著,因此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