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田大为 《考试周刊》2008,(23):220-221
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文""质"之争产生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和谐”美学和中国古代“中和”美学是中西美学史上的双璧,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不同民族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的相异与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和谐”美学和中国古代“中和”美学是中西美学史上的双璧,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的相异与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对象等问题所持观点不一而足,有必要从翻译研究本体论角度出发加以探讨,梳理中国翻译史上“直译”与“意译”旷日持久的纷争,并指明应在语旨、语义及语形的层面实现“意”译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气”是一个传统命题,由于“气”的概念比较抽象和复杂,所以历来理解不一。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盛行文气说的原因时,把它与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摹仿说”相比较,说明其理论阐述的重点是在创作的主体方面,即是向作家道德修养及精神状态方面提出要求与准则。其中,韩愈的“气盛言宜”与苏辙的“养气为文”二说因立意不同,“气”的内涵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7.
“文质之争”是沿着一条“由质到文”的道路发展的,并且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研究其历史和理论意义,对当代中国翻译与世界接轨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翻译理论史从“文”“质”到“直译”“意译”再到“归化”“异化”之争,实质上就是一部由二元对立的论争所组成的历史。本文主要在分析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界定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译坛的归化异化论争作一梳理,以弄清归化异化实质之所在,以及我国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突破和进一步认清我国翻译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9.
“理”与“欲”是我国传统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理欲之争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之始终。剖析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围绕理欲之争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郝经是元初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内游”说是其文论的核心与基石。“内游”说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广阔的时代背景,是郝经对文学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内游”说要求作家涵泳经史,发而为有用之文,具有丰富的内涵。郝经的“理法”论、“实用”说等文论主张通过“内游”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郝经的文论在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系统性。都经以“内游”说为核心的文论在元代具有代表性。奠定了郝经在元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史上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翻译理论有同化和归化之分。中国翻译经历了三次高潮,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到当今的各个领域的翻译,各时期的理论侧重点都不同,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当今的中国翻译应体现中国的特色,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国语言、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换言之,翻译是中国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激活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断句与翻译能力是该课程的任务之一。要正确断句,应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内容符合情理,标点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翻译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应坚持“信”“达”“雅”原则。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文化诗学产生于翻译的文化转向中,它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多学科的空间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充满诗性品质的跨文化活动的内部机理和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翻译的文化诗学的主要内容,为翻译理论研究和中西翻译理论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进路。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社会文化活动,因此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规范的制约。苏曼殊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主流规范下,对译本《哀希腊》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通,使译文顺利地融入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这对通过翻译规范来研究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避免忽视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汉译英文化翻译中阐释的重要性,并列举了阐释的各个方面,指出译者应尽可能地在文化翻译中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用科学的、可操作的阐释方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文学系统外部来审视翻译本身,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两次视域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刘晓芳 《海外英语》2012,(6):143-145
Translation,as an activity in human history,has been discussing heatedly.In general,since mankind started translation activities,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has never ceased.Discussions about translation have become so frequent that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formed gradually in Chinese.The thesis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ir existing.At last,as to the issue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the author agrees to establish Chinese translatology.  相似文献   

19.
翻译几乎拥有与人类语言一样悠久的历史.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历来也一直是翻译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课题.本文试从译作对于原作价值的角度出发,对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成了英汉互译的最大障碍。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对作品翻译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