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总体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强调内在关系;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主张多元论等,这些基本观点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中心、抨击"自我中心论",反对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推崇差异性,强调对话等特征.这些特征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诸多认识思路和研究取向.其中,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构建21世纪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当下颇具影响的显性思潮,而其是否仅仅是一种思潮,就这个问题,学术界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形成了众神狂欢的局面,但又有着相同的本质:以现代主义为攻击的对象:以大写的人和大写的理性为批判的靶子;反对"主体-客体"二分,坚持平面化思维;崇尚差异化,反对整体主义.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上,不应拒斥,应坚持积极对话.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对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不断加强。在其影响下,高校部分女大学生婚恋追求方向迷失、婚恋目的功利化、婚恋责任淡化、婚恋思维缺乏理智。究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学校教育、新媒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特质及女大学生现实的婚恋困惑等诸多因素的负面冲击,通过这些症候式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极大的挑战.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正确辨识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通过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合理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在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方面,强调突破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新思维、新方略;提倡多元化思维模式,避免了大学生的思维僵化和局限,促进了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追求"极致自由",阻碍了一些大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游戏人生、放逐理想,消解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各种影响,我们应该进行正确的路径选择,引领后现代主义思潮,使之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后现代主义与教师观后现代主义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思潮。但由于后现代主义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以致国内外学者们无法给其一个准确的定义。随着"技术统治"、"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等概念的提出,出现了强大的反科技理性思潮。人们对科技理性的质疑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倡导怀疑和否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产生。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包括: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近代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反理性主义,反对中心主义,主张多元论,推崇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对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影响遍及各个领域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无论是解构的还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它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强调反思与批判,提倡对话和反中心思想,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这为我国当前新型师生观的构建提供了积极启不。一、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师生观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虽然非常庞杂,但在师生观论述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理论特质。后现代主义教育家认为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变化的范式中,从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在后现代主义中,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反对教师权威,学生通过对话、行动等交互作用与教师一起探索,达成共识。这些观点猛烈地冲击了传统师生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西方社会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它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由此而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要想在教学中消除这-负面影响,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历史学术素养,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应该将教学和对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思潮弊病的揭露有机结合起来.在结合教学点评后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时,决不能-味批判,而应该在肯定其合理性基础上来进行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新道德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职责。目前,偏重道德规范认知的德育教育方式、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转型时期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制约着大学生创新道德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道德素质和培养创新道德品质需要创新科技环境建设,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德育教育模式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出路。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可以反思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认清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大学生道德判断的过渡性特点、道德榜样的世俗化和不文明的环境造成了当前公德教育的困境。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必须是公德教育的教、学、做合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在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大学生与网络交织的产物,烙下了网络与时代的深深印痕。它既具有人类社会行为的共性,又与线下现实行为有显著差异。网络监管技术和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不良舆论氛围、意识形态交锋、网络垃圾泛滥、网络游戏暴力内容等外烁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化解大学生网络行为所面临的困境,其约束力不应只源于外烁力量的控制,更应是网络行为的自觉内塑,即增强其网络道德认知,发展其网络道德情感,建立其网络道德意志,培育其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将来能否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大学期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当前,面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发挥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辈群体的内聚力作用、高校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将丰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为培养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青年大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苏晔  许文静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3):100-103,108
社交媒体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契合了"网生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及娱乐化诉求,但同时也存在导致认知局限、诱发情感冷漠、消泯奋斗意志等严重隐患,给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带来负面影响。据此,文章从国家、社会、高校等层面提出完善内容监督审核、深耕主流价值观传播平台、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应对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成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经济贫困、政治权利的难以实现.文化贫乏因素把他们推向了社会边缘。如何对其实施救助,使其自助,成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倾向;是非标准的多元倾向;非道德化倾向;社会公德和明行为的淡漠。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实际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片面渴求子女成才的家庭教育;大学生特殊社会身份等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着眼点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改变;制定适宜的目标,激活个体道德需要;同时,要在生活中生成和养成德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就业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竞争更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日益看重大学生就业力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主要源于企业对软实力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作用的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心增强的重视.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培养和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工作,既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满足企业用人需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基于此,高校应加强学生团队精神教育、职业忠诚教育和诚信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互惠性、利他性、公益性和群体制约性.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