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在仙台》(五年制第十册第23课)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课文通过写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帮助,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鲁迅在写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帮助之前,先用一小段文字写了他在仙台受到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  相似文献   

2.
语文十册《在仙台》是一篇叙事散文,节选于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在仙台》作者回忆了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的片断学习生活。文章主要记叙藤野对“我”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十册23课《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到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尊敬的感情。教学这课,要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鲁迅的美德,指导学生读文章时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况。要达到这些要求,我认为备课时应抓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涉及面。这篇课文写作年代较早,事情发生在异国,描写的是医学教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5.
有些文章,内容很丰富多彩,但往往写得深刻含蓄,宛如埋藏在地下的珍珠一样,须经挖掘出来,才能看得分明。从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节选出来的小语第十册23课《在仙台》头段,就是这样。《在仙台》真挚地歌颂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学生真诚帮助,体贴入微的优秀品质。课文的头段就是为这些品质作铺垫、衬托的。但它却只写“我”在仙台如何受到“优待”,对藤野先生只字不提。而且由于写作年代的关系,作者运用了不少文言词句,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困难,实是教学上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从而认识它与全文的关系和作用呢?我以为可从下面两点去抓。 (一)弄清“胶菜”、“芦荟”的内在含义。本来蔬菜与水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6.
《在仙台》一课,讲的是作者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的感情。我紧紧抓住文章的重点,用“导读法”进行教学。 一、整体入手,诱导初读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体现阅读课的由整入手,目的在于突破中心,了解全篇内容。 首先利用文章的题目,审题激趣,提示学法。板  相似文献   

7.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8.
小语第12册《在仙台》这一课,节选自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课文开篇写道:“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初教时,我总以为是校对者的疏忽,误将“稀”写为“希”。不料多年过去了,教科书依然如此。细想起  相似文献   

9.
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的《在仙台》(小语十册23课),有些词语容易和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语相混淆。如果照现在通行的意思和用法去理解这些词,就往往产生偏差。下面举出几条,简析它们同形异义的情况。每条里有  相似文献   

10.
我的《读<藤野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一文,浙江师院陈祖楠、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刘善良等同志谈了一些意见(同刊初中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现把这些意见归纳几条,也谈点意见。一、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总起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另一种则认为主要是抒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我的意见是前者,因为事实上作者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藤野这个人物的,文章的题目也表达了这一点。如果把我这个意见打个比喻,便是:《藤野先生》是一株树,藤野这个人物就好比树的主干,其它的——如陈祖楠所列举的许多,这里不赘述——都是树枝和树叶。我有一个笨拙的设想,如果我们对小学生讲述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问他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仙台》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叙述了作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历。文中所记的那个时代距今较为久远,那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当今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甚大,加之这篇课文又是节选,与《藤野先生》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因此,对这篇课文无论在词语、句子、思想内容的理解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一、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时数:一节课教学步骤:一、导课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投影仪显示图片),仙台市长藤井黎把鲁迅先生的孙女周宁(现住东京)和摩野先生的孙子藤野幸弥介绍给江主席。鲁迅纪念碑为什么建在日本仙台呢?(生:鲁迅在日本仙…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初,我曾经在北京市一所小学试教过一次语文。试教的课文叫《在仙台》,是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节选的,编在高年级的课本里。那次试教,是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究竟为了什么?如今已经相隔近十年,这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变化很大,但仔细寻思,旧话重提似乎仍有必要,倒并非为了怀旧。记得在试教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外文局编印的《编译参考》上看到一篇美国人写的登在英国刊物上的文章,题目叫做《中国的教科书十四年来依然如故》。这“十四年”,指的是1964年到1978年。  相似文献   

14.
《风》(第十二册第13课)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写的事情发生在“我出生那一年”。有学生问:年幼无知,怎么知道出生时狂风肆虐的情形的?我翻阅很多资料,又问过许多人,不得其解。我以为,在《风》这篇课文中,把时间定在“我出生那一年”,其作  相似文献   

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19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32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几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校组织组内听课。笔者听了《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在讲到鲁迅先生初到仙台这一部分时,执教者提出这个问题:“作者初到仙台受到了很多优待,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北京的白菜和福建的芦荟?”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笔者知道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初到仙台的心情,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取得这样的效果,因为问题提...  相似文献   

17.
正《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藤野先生》篇幅很长,朗读一遍至少15分钟;《藤野先生》很难,半白半文的五四白话语言不好理解;《藤野先生》很散,文中写到的事情较多,头绪比较繁杂,内容偏多。文中,藤野先生仅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如何教好这篇散文呢?如何在45分钟时间里有效完成教学呢?一位老师作了一次长文短教的尝试,设计如下;(一)导入并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仙台》讲的是鲁迅先生_1904年秋到1906年春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如何通过侧面烘托和正面描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若采用变序阅读法,直奔重点,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突破难点。一、谈“最初印象”,感知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仙台》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下面就怎样落实这一重点谈谈浅见。 一、体会写法,展现人物的活脱现象 教学第二意义段时,教师先提示:这一段里从正面(“我”的所见所闻)和侧面(留级生讲“掌故”)两个角度来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请学生找到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接着,教师设问:藤野先生到底啥模  相似文献   

20.
课文《在仙台》的开头段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难点。文章明明是表达作者对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之情的,为什么开始却要用这么多笔墨去写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物以稀为贵式的优待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