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在研究生课程——"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了PBL模式,让学生自己提出课程学习的方案,然后实现方案。学生通过文献阅读、作品解读以及节目策划、拍摄、制作的亲身经历来掌握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拍摄对象的人类学电视纪录片,真实地记录、还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技艺及其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人类学价值和传播价值。笔者试图从电视影像的角度,结合创作实践,对此类纪录片的人文价值、创作原则、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延时摄影"这一影像创意表现和拍摄手法逐渐在城市宣传片、风光纪录片等影视制作领域被广泛运用。通过研究延时摄影的影像特征、拍摄技法以及后期制作方法,探究延时摄影技术在城市宣传片创作中的应用方式及效果。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食粮,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灵魂,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民族文化传承、历史变迁、价值判断标准都具有文献性、纪实性的档案作用。为了扩大纪录片创作的视野,提高纪录片的质量,从创作观念、创作手法、纪录片的特点和创作者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对纪录片创作作了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电视工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是创作中的灵魂,并分别从电视纪录片的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诸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成功,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央视9套热播的BBC电视台拍摄制作纪录片<<人类星球>>作为蓝本,尝试从纪实性电视纪录片人文关怀的角度浅谈自己对纪录片社会意义的一些看法.文中简述了国内外纪实性电视纪录片体现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纪实性电视纪录片人文关怀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该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上的变化,其中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新和创作理念的突破两个方面。其次,从拍摄、剪辑和解说词三方面对该片的制作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以及宣传方面的突破进行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观众认识和认同多元化的中国,同时也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至整个九十年代,一大批真实、直接、深入、生动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录片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新世纪之后,纪录片在创作方向上过分地强调“平民视角”,使奇风异俗、艰难坎坷、孤寡残疾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代名词,纪录片创作陷入停滞期。要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解决好“纪录什么”和“怎样纪录”两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视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和类型都伴随着电影理论的参照和发展。纵观电影纪录片到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纪录片自身的发展也是传统电影理论与现代电视技术的又一次碰撞。在纪录片的各种理论观点中,始终有两种对立的声音不断相互制约、相伴而行。也正是因为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纪录片创作者在无数次现代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变革与更新的过程中,把握住了基本的尺度。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创新与开拓。就我国现代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尺度的把握,应该从纪录片的三个发展阶段入手。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实作品的操作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制作者要善于从另外的角度寻找题材,常作常新;要认真策划,制作充满魅力的作品细节;要寻找意义,以表现鲜明的主题为操作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广电总局“限娱乐”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电视娱乐化现象得到明显规制,媒体、受众逐步回归理性,娱乐有度、娱乐真善美等成为新时期的新追求。这样一个新时期,我们称之为“后娱乐”时代。“后娱乐”时代为纪录片发展带来契机,一方面拓展了记录片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开发了潜在的受众,原本边缘化的纪录片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3.
电视栏目纪录片是纪录片适应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试图总结多年来学术界关于电视栏目纪录片创作的理论成果,旨在从电视栏目本质特性与创作两个层面大胆为电视纪录片做一次全方位的理性梳理。在栏目纪录片非虚构的本体特性范围内,根据题材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类纪录片:时事写真型,历史题材型,问题调查型,常态生活型,民族志范畴栏目纪录片,科学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对于大时间跨度的电视专题片制作尤为不易。本文以武夷学院50周年校庆专题汇报片《传承与跨越——武夷学院50周年誌》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构思创作和后期编辑三个阶段,阐述大时间跨度校园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并肯定其宣传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章友维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35-36,45
电视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编导、记者通过采访活动获得素材信息即电视报道资源。随着电视生产规模的扩大,电视报道资源出现了吃紧现象。电视台节目的竞争,说到底是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好电视报道资源的问题。对电视报道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是当下电视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的现场纪实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记者的"机位"和"人位"必须离新闻更近。为了增强电视新闻的直观性,引导受众接受更多的预期信息,记者纷纷从机后走入镜前,介绍事件背景,评述事实,引导舆论,聚焦热点。当前,记者出镜虽已常见,但尚存多种误区。文章探讨了记者出镜常见的误区、常用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17.
围绕电视纪录片的自身特点,剖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其它新闻类电视节目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强烈的文学属性,从观念、风格、语言、结构、题材、创作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电视纪录片是如何表现其文学属性的,以及电视纪录片与真正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性,也是其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和启迪观众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部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产生的过程。在本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脉络中,如果研究能够尽量在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分析地方献,通史对历史献产生的社会意义给予更多的关注,就可以看到献表面上所不能了解的问题。因此,对历史献的利用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结合,也是理解地方社会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