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西方的文艺理论是以新说烽起,流派纷呈而别具异彩的。由于文艺创作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的波诡云涌,以及诸多哲学流派、心理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的加盟,使得这个时期的西方文论从范畴到体系,从观念到方法,都显得流变纷繁,起落无定,再也难以找到一个公认的文坛霸主和统一的理论规范。笔者曾以自己的思维视角和认知方式对此作过梳理和评辨的尝试,认为“人本自律论”和“文本自律论”这两大文论系统基本上可以囊括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主潮。其中,人本自律文论以人设论又为人设论,单向地从人的内在需求和生命潜能上破译文艺活动,评判艺术的价值,无视人本以外的因素对艺术的制约和创作过程对主体的建构。横跨19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文论,本世纪初叶出现的表现主义文论,二战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西方影响较大的另一文论思潮是与人本自律论相对立的文本自律论思潮。所谓文本自律,就是把文艺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叙事方式等形式因素当作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有着内在功能的整体,从文学诸形式的功能关系入手,让思维的焦点对准作品文本来构建理论体系,漠视并排斥作品文本以外的任何制约因素。在这里,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从文本语言的自组织功能上研究文学的价值,用文本的语符结  相似文献   

3.
从公元前6世纪直到20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1.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的制约。2.西方文论的发展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大体经历了:自然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社会本体论文论(精神本体论文论—语言本体论文论),在18世纪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两大文论思潮的对立,在20世纪形成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对立的文论思潮。3.西方文论的发展还受到文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左右,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社会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纪转向作家、艺术家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转向接受者、读者的研究。4.西方文论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类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大体呈现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觉,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由全方位到单个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5.西方文论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一样,形成了广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相辅相成的思潮。  相似文献   

4.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岙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论特点。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史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他外来文论(主要足西方文论)以及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这样三种理论资源.三者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主导,其余两种理论资源也常常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当代文论已经能够自觉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主导的同时,主动地面向西方文论和传统文论,寻求互相启发和相互借鉴,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中,如何“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成为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中国学者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的尴尬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该与西方学者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以互识、互证、互补、互利为基础,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以西方文论为叶,从而成功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为重构中国文论体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艺术家毕生追求的艺术至境,也是中国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长期以来,有人给它以本体的地位,有人将其归入作品论的范畴,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充分重视文本与接受主体在意境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文本只是意境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条件,是接受主体也只有接受主体才最终使意境得以实现。这里引入西方文论中的“文本”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以期对意境有一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当下文艺理论“失语”不是因为没有民族个性,而是实践能力降低;“夫裙’根源不在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论东移,而在子西方文论没有现实化、民族化;救治“失语”不应回归古代文论,而应西方文论现实化、民族化。建设当代人文精神不应立尽早女符亡化.而向寸足平三四以夹的刃八文俗  相似文献   

11.
西方思想界关于德育目标理论的探索,派别林立。但追踪其历史线索,基本上是沿习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人本主义”强调以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标的”的德育目标“个体本位论”;“科学主义”则为强调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标“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思潮贯穿于西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德育目标理论的探讨中。兹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从学科构建角度为西方文学理论书写历史,是一件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文学理论历史悠久,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历时均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文学理论沿线性时间流程发展变化,使我们在观念上形成种种错觉,以为时间是构成文论史的简单而有效的因素。在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中,人们往往以时间为序,逐一讲述不同时代的文论家和文论作品,不同程度忽视甚至放弃了其内在的关联与规律,使西方文学理论史成为“故事史”式的东西,“除了能给人提供一个图式化清单以外,其他再能提供的东西就很有限了。”[1(]P1)而在杰姆逊看来“,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西方文论的概述 西方文论即西方文学艺术理论,古典文论包括了从古希腊文论到新古典文论期间的过渡思想,经历了从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然后到新古典文论的时期。近代文论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之“神思”与现代文艺理论中的想象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之不同,它与产生于西方文论中的想象同中有异。本文阐明了神已作为中国文论在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对创作活动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自律”取向与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文论批评的主体性/自主性,是中国文论现代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和许多文论家的理论建构理想。以实现“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为目标的当代文论建构需要在消解“他律论”给文论建构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寻求文论的“自律”与“他律”在多向度上的辩证统一,彰显文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人文本性,求得文学理论批评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均衡发展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论述西方音乐哲学中“自律论”和“他律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明了这两个理论是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经历了三阶段:通过作者来理解作品的作者中心论,通过作品文本自身来理解作品的文本中心论,通过读者接受来理解作品的读者中心论。这三种范式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批评形态为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本中心批评范式在立足文本形式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构成了强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理论范式的变革、扬弃以及当代理论的多元化走向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本诠释适度性的讨论,一直是文论界时说时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20世纪西方各种理论思潮、流派中,它们都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用于阐释文本的诠释限度。为此,笔者从主体隐喻、文本空间、读者拓展三个层面论述这一问题。它们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半开放性的文本“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共时性认同与历史性拓展的接受史。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