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通识教育的质量提升是目前高校教研的焦点,选择占据通识教育课程核心地位的经典鉴赏类课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比较法与案例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经典鉴赏类课程的课程群的规划与设计。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堂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类课程群建构的研究。以期能对整个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引领我国通识教育走向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2.
马伶 《文教资料》2021,(1):177-178
高校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核心目标是传承人类文化与培养文化人,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决定着未来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文学经典凝聚了一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文学经典进入通识教育是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对话。文学经典进入大学通识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能够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涵养智慧等方面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经典名著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种重要模式。香港中文大学较早实施通识教育并在经典名著课程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代表了我国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梳理大众传媒、教育和文学经典三者的关系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审视大众传媒在目前高校文学经典教学困境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对策:1.加强文学教师专业培训,重点提高其专业思想观念认识,强化经典意识,培养经典态度;2.结合教育目标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强化文学经典的地位;3.确立文学经典教学的人本性、文学性、当代性三大基本原则,构建文学经典教学模式;4.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培养,提高其传媒素养,不拘一格地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文学经典教学主动介入、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颜虹芳 《海外英语》2013,(9X):48-49
近些年,国内外著名高校纷纷倡导"通识教育",都提出以经典阅读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该项目借鉴以上做法,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与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为理论指导,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阅读鉴赏课程。通过该课程提高民办高校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探索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与通融识见。文学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发挥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辅助专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通识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近几年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教育思潮,影视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于本世纪初在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出现并发展迅速,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视觉艺术的冲击,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影视文学通识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协调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9.
通识课程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N大学通识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经典名著融入通识课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据此提出,高校应该理性审视“经典名著”通识课程的现实价值,从教学文本、教学方式、教师资源、考核模式等方面予以建构健全,更好地推进经典名著与大学通识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培养“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0.
课程的设置深刻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因高校和地区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文章在分析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重视专业理论学习、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和改革教育实践模式的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华南农业大学是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实行了通识教育这一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经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华南农业大学的文学课程设置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的策略,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个案,探索高校通识教育模式下的文学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从通识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经典课程设置以及"一体两翼"的总体方案,介绍了2005年以来聊域大学文学院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情况.其主旨在于以经典文本教学为扭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平台,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对它们重新定位,归纳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双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昌智 《文教资料》2008,(3):176-179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从倡导、探索到实践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回顾历史,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进行双向反思:在纵向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的缺失让人反思--"大学"身份何以迷失了?怎样根除我国高校制器而非育人的专业设置之弊?通识教育又怎样由意识指导走向真正实践?在横向上,全球高校通识教育的规范化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失范相比较,让人反思--通识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通识教育到底教什么?在由历史到现实的搜寻中,在与世界高校通识教育黄金范式的比较中,我国高校应从反思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课程的建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对文学课程专业学习之理想境界的理念建构。其基本内涵应包括:让文学课程在内容上回到文学、文化经典原典本身;强调和突出课程实施中对经典原典的接受和欣赏,让文学研究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普遍存在实效性不佳问题。据此,文章提出以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观点,并从文学经典以及文学经典教育的特质与特点出发论证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最后针对当下理工院校美育实践各环节现状,以提升文学经典教育的美育实效性为目标,提出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着重说明中国文化经典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文化经典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经典课程;做好经典导读环节,鼓励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四条措施来促进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高校专业课程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因此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就成为了教育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通识教育这个背景之下,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应该秉承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格、培育治学能力的原则进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地方性的院校来说,课程的设置更应该具有其特色。本文研究了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相关理念和对策,为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熊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47-148
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发布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引领了当代各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走向。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校文学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天然优势。一是作为通识课,其课程设置较专业课更为灵活机动;二是文学教育,可承传参考儒家诗教传统。有关的课程思政改革,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以审美教育为基础,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核心,以政治教育为指向。文学教育在这三方面,均能发挥基性的大作用,以促进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改革。文学教育和课程思政,都应该追求以活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