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5):150-155
当前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综合性的本土文化类课程,国学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国学课程可以延续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在政策和学理方面均有依据。国学课程体系的开设应包括原典类、通说类、拓展类三类,必修10门课,选修5门,共30学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诵读原典,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方法,创建多元有效的国学交流平台,教学评价应动态化、多元化。另外,还应该理性看待国学,以切实可行为第一要务,绝不"作秀"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等专业的迅猛发展,非传统中文专业的文学课程的教学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中文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既不同于传统中文专业,又区别于"大学语文"等通识课,具有其独特性。然而,目前众多高校都沿袭了传统中文专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在教学课时远远低于传统中文专业的情况下,仍然套用传统中文专业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文章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梳理,并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科学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差、开课随意性大、课程选择有限等问题.优化文学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遵循科学性、融合性、需要性、灵活性和统一性的原则,从知识类、欣赏类、融合类、能力训练类及特色类五个方面设计具体课程.只有这样,文学教育课程体系才会比较科学、完善,从而对培养理工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课是一门调动学生经验去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审美价值的课程,如何最大化的优化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如何充分发挥文学欣赏课的真正价值,让学生从中受益,是摆在文学欣赏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学欣赏课的本质目标入手,试图分析文学欣赏课程对大专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5.
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与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在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语言学类课程自身是个结构体,又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语言、话语、语用意味着"语言学类",层级、课型、方法意味着"课程系统",具有系统性、闭合性、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建设的参考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朝鲜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文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探讨了文学课程的实施方案.笔者认为,朝鲜语专业文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韩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应该基于互文性理论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考虑外语文学教学策略和情感、价值观因素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晶 《中国教工》2021,(3):28-29
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学课堂主要由三类文学课程构成,即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经典课程。近年来,文学经典课程在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经典课程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力量。文学经典教育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专业走向通识,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包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戏剧欣赏》等多种"欣赏"类课程。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策略主要有:自主阅读,让学生真正地亲近文本,"扪触"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反复阅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较为深刻的阐释;创意阅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觉,并且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精魂;另类"检测",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考查学习实效。  相似文献   

9.
结合文学类课程群教学实际,为促进本校中文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学生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围绕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读研写演"四位一体课改培养模式,形成教研结合的互动模式,加快文学类课程教改项目建设,为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精心打造文学核心能力第二课堂等。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推进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新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存在教学目标错位、教学模式单一以及考核评估机制缺乏等问题。积极开展新闻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与考核机制,实施教学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要在吟诵的基础上了解,在培养欣赏力的同时培养判断力。欣赏也是想象、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是朱自清对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系统总结。这一欣赏理论,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文学类型,既有利于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读者的鉴赏。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文学的科学性是指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审美理想、艺术理解和“诗的思想”。由于它的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掩盖了其真实面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提文学的科学性这个属性。而研究文学的科学性,对于深刻揭示和正确文学这一社会属性、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消除庸俗文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决不会重蹈科学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14.
文学价值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阅读意识构成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才能实现。文学价值的实现要受一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文化的时代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儿童日益远离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其阅读状况令人十分忧虑。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成人必须对儿童的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英国文学内在的特点出发,结合文学的特征,着重阐述英国文学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文学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并培养其文学鉴赏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30年文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文学经典化问题上却难以界定。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确立的过程和在新时期面临的颠覆和重置可以看出,文学经典化既是历史化也是当代化的过程。推进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对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现状、作家创作和读者鉴赏有着积极意义。新时期30年文学经典的构建,需要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和读者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文学本质的再认识可以从新的高度剖析文学史,进而使对文学规律的揭示向纵深发展。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审美实践,因而文学史是审美需求与审美方式并行发展的历史,文学史的教学要注意为文学范畴的演进描绘出人类审美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海外汉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影响的经验教训,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04年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历史意识愈加清醒;台港文学被自觉地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通俗文学研究在争鸣中向前推进;寻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化、外国文学的联系,翻译文学的价值愈益看重;经典重读多有收获;现代文学的史料学、文献学问题得到认真关注;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学风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鉴赏教学原理、方法的探究作出了历史性的推进,但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留待进一步解决。古今中外文学鉴赏的方法形态万千,既有相通之处又大异其趣,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大概有:社会历史分析法、道德分析法、审美分析法、心理分析法、语言分析法、吟诵美读法、品象入境法、辨识文体法等。了解这些文学鉴赏方法的特点,可使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明确、方法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