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曾留学英国,其散文作品与英国随笔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散文理论及创作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也有许多一致,因此可断定他的散文受英国随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国散文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文学的光荣和骄傲,就其对世界文学的重大影响而论,其重要性并不在那被称为英国王冠上的宝石——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下。英国散文生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末。由于时代的需要,英国散文家在本民族语言——英语——的基础上,汲取古希腊、罗马散文、希伯来的哲学和文学经典——《圣经》和法国蒙田的随笔等的营养创造出来。英国散文一旦生成之后,就朝气蓬勃向前发展,到了18世纪,英国散文就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圆熟、作者队伍强大、名家名作众多,以及深受读者青睐等诸多综合因素而凌驾于欧洲其他文明国家散文之上,对欧洲各国散文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随着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浪潮的汹涌澎湃,英国散文对异国散文的影响更向全世界范围扩展开去。特别是英语日渐成为国际性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英语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外语,作为英文典范之作的英国散文名家名篇,也就成了这许多国家大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经常朗读背诵的篇章了。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密尔的《群己权界论》(今译《自由论》——笔者),亚当·  相似文献   

3.
某大学办的杂志把朋友的一篇文章列入了“文章评改”一栏。这篇文章的确有缺点 ,评点人 (南方一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 )某些意见很正确 ,比如他指出的三处明显的疏忽 ,然而 ,评点人提的另外一些意见却叫人哭笑不得。比如说“文章的文体感不强 ,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如果是散文 ,应该多些描写 ,如果是随笔 ,应该多些议论” ;再比如他说只能用“享受…感觉” ,不能用“寻求…感觉”等。这些看法其实是相当偏狭的 ,文章“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可不可以是偏于散文的随笔 ,或偏于随笔的散文 ?散文与诗之间有散文诗或诗散文 ,它与随笔之间就不…  相似文献   

4.
英国文学史上的随笔(essay,或译为小品文、论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重要形式。英语里的散文,原是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的,泛指一切不讲求韵律和排偶的散体文章,相当于汉语里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广义散文概念。近代的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革命,各种文学体裁都在掊击传统与借鉴外国中寻求自身的话语定位。散文也是如此,一面批判桐城古文,要求摆脱古文学束缚,一面向外借鉴英法Essay建立现代散文的话语模式,形成了现代散文的两种风格:重叙事抒情的随笔和重哲理议论的杂感。这也正呼应了英国近代散文的两种风格,就其在当时的发展来看,叙事抒情的“兰姆风”影响更大一些。而重哲理议论的“培根风”在五四之初也得到很大发展。从Es-say对中国现代散文话语建立的影响以及现代散文对这一影响有选择的接受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散文的话语定位。  相似文献   

6.
钱晓娟 《考试周刊》2015,(43):18-19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散文家。在文学上,培根被认为是英国随笔的开山祖师。他的散文文字简洁凝练,充满入世精神,有浓郁的风格。杨自伍先生翻译的培根的随笔《那喀索斯—论自恋》,不仅再现了培根散文先叙述后议论的文风,更保留了原作结构严谨、构词巧妙、措辞凝练、笔锋雄健的意韵和神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杨自伍先生的翻译技巧,探讨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其意韵与神韵是如何再现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探讨了日本随笔对于中国现代散文两条路径的影响,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平和冲淡的美文走向,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体式。通过日本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影响的考察,凸显了日本随笔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10.
英国散文概观(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帝国解体,英国从19世纪的世界超级大国衰落为20世纪的二等帝国了。但它毕竟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飞速发展,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相当繁盛。英国散文保有传统优点之外,又有新的素质、新的演变和拓展。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兰姆式的语带双关、弯来绕去、欲说还休、必须过细揣摩品味才能领会其幽默隽永的过于优雅的随笔,不会拥有多少读者,也没有人再写了。20世纪较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卢卜斯、林德、切斯透顿、贝洛克、比尔博姆、普里斯特、奥威尔、奥·赫胥黎等人,绝大多数是记者和编辑,是多才多艺的学者和作家,他们不可能象兰姆那样精雕细刻,他们写得很快很多,有的一人要在报纸上负责一个专栏或两个专栏,或在电台、电视台上主持专题节目,其中如切斯特顿一人在两家报纸上负责两个专栏,他的有些随笔甚至是在电话上口述由报馆的人笔录的,是匆促间急就之章。他们有的人写有十几本甚而几十本随笔。这样,在他们的随笔数量和质量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对此,弗吉尼·吴尔夫同她的丈夫都有过尖锐的批评。但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较之兰姆等的精致优雅随笔,它们显得粗放,但毕竟提供了更多的时代生活信息,更能适应高节奏生活中读者口味,  相似文献   

11.
英国圈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运动的性质英国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运动从1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些),一直继续到19世纪后半期,本文叙述到17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为止;它的发展地区大部是在英格兰中部和东部诸郡。在所说的时期中,英国封建社会起着剧烈的变化,封建制度正在瓦解,资本主义的关系正在旧社会的母胎里形成起来。所谓“原始积累”也正在进行着。依马克思的话,原始积累“……不是别的,而是使生产者脱离生产资料的历史过程”。圈地运动就是使农业生产者(农民)脱离生产资料(土地)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的根本特点是“随笔”体裁的扩大和丰富,他把随笔这种文体做大,文章做足,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人们选择余秋雨的文化随笔,是文学的渴求,也是知识的渴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所谓“大散文”或“大随笔”的新型文体实验,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且也影响了一些散文作家涉足这一领域,参与这一新型文体的实验,使这种文化随笔日趋兴旺。  相似文献   

13.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有人讲,随笔关键在于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这话不无道理。冯骥才先生说:“散文源自心灵,随笔来自思考。”随笔形散神聚,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有更多思辨的成分。那么,如何写好教育教学随笔呢?  相似文献   

14.
《井上靖随笔全集》(1),煌煌巨著,十大卷,精编收录了日本已故著名作家井上靖,近四十年来所撰有代表性的随笔730篇,连同每卷末作家新撰《后记》,共740篇。每卷并附有《井上靖随笔全集·月报》,是关于该卷有代表性的评介文章及索引。 “随笔”即简短的议论性散文,这是井上先生以日本假名,标外来语“ESSay”撰写的西方最早的随笔,是1580年,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以“ESSay”称呼自己所写简短而有文采的论述性短文,才有了随笔这“称谓”的。但虽称谓相同,各国的“随笔”,仍以固有的规律和特色,在衍变、发展。我国五四时期,受英国作家兰姆(1775——1834)影  相似文献   

15.
汪精玲 《学语文》2014,(2):48-49
正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建立在《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编》这两部散文集上。兰姆散文在中国的译介,陆陆续续,从零星的篇章到精选的译本,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16.
英国人与茶     
英国人爱喝茶(tea)是世界闻名的。然而茶的故乡并不在英国,而在中国,中国是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据说茶是查理二世(1630-1685年)的王后凯瑟琳带到英国的。凯瑟琳出嫁时从东印度公司购买了中国红茶100公斤,把它带到英国王宫,她把喝茶当作一种宫庭乐趣。不久,英国朝廷大臣、贵族、社会名流纷纷效仿,喝茶的风气逐渐遍及全英国。到今天,饮茶已经是英国人所喜爱的消遣方式。一位英国剧作家曾经说过“:Whilethere is tea,there is hope.”(有茶就有希望)。喝茶在英国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俗。茶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英语中,并逐渐融入到英国…  相似文献   

17.
英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CBET)”,是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所进行的职教改革,基本上代表了这样一种趋势.英国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5—16岁)推出了“国家课程”与“国家考试”,重在普教;而在中学后阶段(16—19岁),也就是继续教育阶段,则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先后推出了“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两类证书课程;这两类资格的课程与评定,都体现了CBET的特征.本文试图从“CBET在英国的发展”、“英国的CBET体系”、“英国CBET的特征”以及“当前,CBET研究开发中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系统介绍“能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校本”,其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去年8 ̄9月,我到英国学习,对英国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有了直接了解。一、英国校本教研的意识1.专家的理论探讨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鉴于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著名教育专家埃利奥特(J·E…  相似文献   

19.
劳顿论当前英国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顿(Denis Lawton)是西方“文化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也是当前英国最有影响的课程理论家。他曾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983—1989),目前仍担任该院课程研究系教授。“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又译‘全国统一课程’)”,是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一项最重大的举措,也是当前英国教育改革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它更是劳顿为之倡导了20多年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的一位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在他留下的三百万字的创作中,散文的数量几乎不亚于小说。有小品、游记、随笔,有杂文、书简、日记和传记。情韵清新,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出一位富有艺术修养的作家的创造才能。其中尤以叙事抒情小品、游记和文艺随笔更具异采,成为郁达夫散文创作中的珍品,并由此铸成了他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创作,随着他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曲折的思想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