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学完初中三年数学课程+即将开始数学复习的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个问题:数学给了自己什么?或者换个问法.经过三年数学学习.学到了些什么?在“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在“情感与态度”诸方面.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收获与提高?  相似文献   

2.
“问题串”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有3年多了,纵览整个普通高中阶段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学习向纵深推进,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体现“现实问题情境一建立数学模型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串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合理地使用问题串开展教学?使用问题串教学时应注意什么?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小学数学建模?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建模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什么?这些成了当下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的研究从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公开课开始。课的内容是“乘法分配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数学工作窜丰任及市教研品杨老师其同观课、议课.  相似文献   

4.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那么,如伺引导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拜读了文[1]后,感触颇深:作为课堂数学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数学教学语言,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脉,对辅导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就新型课堂语言设计作了一次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案例1什么是数学?2002年我接初一新生,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课本进行课改实验,第一节课向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学生非常沉默,我提示大家:不用想得太深,对数学是什么印象就说什么.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数学就是做题.没完没了的做题”又一个男生“数学就是难题”.“对!”“数学就是难题!”班里热闹起来,一个怯生生的女生说“数学让我头痛.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第二轮改革到今年已有3年多了,纵览整个普通高中阶段的数学教材,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学习向纵深推进,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体现“现实问题情境一建立数学模型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每一章节都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串时应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重点应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重点应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之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数学探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当然,考查的探究与探究性学习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积累发现问题的经验?在“周长是多少”这节课上,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在比较中提出问题 从8根小棒(4根3厘米的和4根5厘米的)中,选择几根摆出长方形,逐一展示各种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师:比一比这些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陈艳 《江苏教育》2007,(2):41-42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联想关系密切。实际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解题者不断联想的过程.不断将“陌生”化为“熟悉”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谈到:“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联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改编题目,以熟悉化解陌生,是波利亚数学解题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教学具有数学活动特征,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既有外部的具体行为操作,又有内部的抽象思维操作,是学生由表及里的活动,并且以内部的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思维活动理应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展开数学思维?展开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过程?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最后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反思.这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创设情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是什么?创设情境需要遵循哪些原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不少探索.  相似文献   

15.
张峰 《考试周刊》2010,(18):85-8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发现数学规律,自主解决数学问题,使“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中一个重大变革。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做数学”呢?如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 曾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学数学有什么用?对我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总的感觉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数学”.我们又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更是糟糕,大多数人认为数学在其生活、工作中确实没有什么用,故而认为数学是数学家们的专门游戏,或许在他们所不知道的领域有用,但他们无法感受对“数学对你的个人素质的发展有何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很令人失望,大多为“没有感到”。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①教什么?——教学内容问题;②怎样教?——教学方法问题.但方法与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的.肯定了“教什么”,才能研究“怎样教”.尽管数学课程专家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规定了“教什么”的基本内容,但内容标准呈现的大多是显性的“结果形态”的知识,没有显化(也很难显化)隐性的“过程形态”和“关系形态”的知识.怎样根据内容的数学本质、价值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的现实)选择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决定了数学读题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反复斟酌过程.要解题。就要先读题,学会读题.正所谓“读‘题’百变.其义自现”.我们应该如何读题?在读题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到“慢读”“精读”?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主题 促进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关键是什么?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那么,如何把握教材和学生,提高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目前呈现在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的互动课堂,不仅教学设计要开放,教学过程也要开放.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又要关注什么?把握什么?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一定”“不可能”“可能”这样的词汇,在生活中常用,但其数学意义是什么?即出现“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些情况,相应的条件是什么?在正式学习可能性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主动思考得比较少.我们认为,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词汇相应的数学意义,学生的体验非常重要.本文针对这三个词汇的认识,设计三个体验陛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