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建芳 《新闻传播》2013,(12):199+201
电视新闻评论在媒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电视新闻评论不但可以产生新闻效应,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新闻的评论来对社会造成舆论效应,这种新闻性与评论性的特点,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备受众多电视媒体热捧的传媒形式。本文针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时期的特点,对如何提升新闻评论节目的品位,打造特色化的节目提出了若干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愈中 《视听界》2004,(3):49-50
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都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评论节目,它们各具特色,五花八门,有的名义上是评论性节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评无论,不伦不类,漏洞百出,成了“四不像”。误区之一:节目内容有述无评电视评论与其它媒体的评论相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要有鲜明的观点、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和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目前与观众经常见面的电视评论大多为电视述评。形式上有先述后评、边述边评或先提出论点,再用事实来印证。而不少城市电视台开办的评论性节目,名称虽然取得很好,什么《今晚热点》、《社会透视》、《新闻广角》、《焦点评说》等等,内容却往往是有述无评,甚至通篇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是电视台的旗帜与喉舌 ,表明电视台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电视评论性节目是电视指导群众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当前各级电视台越来越重视评论性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新闻评论互相配合 ,已成为电视传播媒介引导社会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化是电视新闻评论有别于报纸、广播评论的特征。我国电视新闻刚刚起步时 ,电视评论只有“编者的话”、“编后语”等小言论 ,都是播音员口播 ,缺乏电视特色 ,也缺乏评论的深度。因为电视新闻长于报道具体的、可视的、动态的、现在的、进行中的 ,事件性的事实 ,而短于…  相似文献   

4.
涂光晋在《中国记者》第9期上撰文认为,中国电视评论节目走向有以下4点趋势:一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某些形态(如电视述评与深度报道)间的分野将日益模糊,新闻与评论因素将呈现继续融合的趋势;二是电视评论类节目中的一部分将顺应公众化传播趋势;三是电视评论性节目特征得以更为充分的展现;四是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传播技术将直接影响和介入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评论性节目在电视荧屏上异军突起,缘于它与众不同的包容性和渗透力,缘于它敢于直面改革进程中遇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不退缩的精神,从而打破了多年来电视言论近乎沉寂的状态。 如今,这种以深刻性和思想性见长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已趋成熟,并且成功地演化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又一特有优势。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有哪些个性特征?我以为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传播策略──《新闻调查》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节目按照传统的节目分类方法,分成消息、专题、评论三大类。这三类中,消息是主体,评论是旗帜、灵魂,评论水平也代表电视台的政治水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多元化社会中,事物之间总是渗透、融合的。这一趋势,也改变了电视节目严格分类的状态,而呈现交叉结构的开放性.在我国电视新闻屏幕上,各类节目优势的相互渗透交叉,突出地体现在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上。新闻评论性节目是在电视述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随着电视意识的增强和对现…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的灵魂。办好电视的评论性节目,是体现电视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经过几年发展,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一系列问题所困扰,有的甚至陷入收视率困境,要实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的重要性,必须顺应和把握新一轮媒介变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从新闻评论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不久前举办的全国省级电视台台长研讨班上,丁关根同志在谈到新闻评论性节目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并充分肯定了江苏电视台在开办新闻评论性节目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搞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信心。几年来,江苏电视台开展电视新闻评论工作大体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电视传播具有迅速及时、声形兼备和形象直观等特征,而电视新闻评论则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既是基本要素,也是构成单位。同时,画面既要用于叙事,又要为说理和论证服务。因此,对于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兴起和发展,对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电视民生新闻红透半边天的比较下.一度倍受青睐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却日渐地式微。济南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今晚特别点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遇到过种种难题。比如选题难.一个城市中值得评论的大事能有多少?再如精品少.谁都想做高质量的节目.可一个城市台能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还有”炒冷饭”.受制作周期的影响.好多热点事件在播出时已被消息类节目播报。这样直接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电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从原先的高收视点的收视率,向平稳点的收视率徘徊不前转移,此问题,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大陆土壤不易生根结果的评论性节目,已无任何辉煌而言,但随着国家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2014年中国大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似乎,原先曾吸引观众眼球,针砭时弊的评论性节目又回归荧屏,但在部分电视媒体一些原本定位舆论监督的新闻评  相似文献   

12.
常浩 《记者摇篮》2009,(11):58-58
近年来,地方电视台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的导向作用,都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力度,但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与整个电视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很不相称。办好评论性节目成了地方台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周国昌 《新闻窗》2010,(2):52-53
“新闻小言论”是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发表的理性认识及其论证。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新闻小言论的明显特征就是其“评论性”,在“评”和“论”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表明了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而且对其观点进行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新闻小言论”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对于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媒体的社会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写好一篇新闻小言论,除需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外,还要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李萌 《青年记者》2013,(6):66-67
电视评论节目发展转向的背景和原因电视评论节目是媒体在新闻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传递倾向性意见的一种节目形式。①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实时性、交互性等优点,将自媒体时代推向高潮,传统电视评论节目由于存在个性化缺失、重述轻评、拖沓冗长、评论角度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发表言论,以表明意见、态度的节目形式。因其视听结合,使政论形象化,较之其它媒体的新闻评论,有着独特的表现优势,因此备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电视传媒都相继开设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电视新闻评论的数量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一直是电视的弱项,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曾经各地方台一窝蜂似的仿照中央台《焦点访谈》、《观察与思考》办起的评论类节目现在大都悄悄地“关停并转”。  相似文献   

17.
电视谈话评论节目是以电视谈话的形式播出的,以主持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现场观众直接参与,就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一种评论节目形式.这类节目形式因其建立的公共的话语平台而深受电视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张永 《新闻传播》2013,(12):181
新闻评论性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为代表,以追踪热点、焦点,大众话题评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评论节目逐步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和接受,许多地市电视台也相继开办了这类节目。而作为地市电视台,如何才能做好这类节目,这类节目的编导、记者,在做新闻评论节目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新闻评论节目要本着"聚焦不散光、帮忙不添  相似文献   

19.
经过了40年的发展,我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了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