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原地推铅球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众所周知,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投掷原理表明,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是决定推铅球成绩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在日常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出手速度不够、铅球出手角度偏低、最后用力过程“掉肘”等较多的错误动作,而且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影响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2.
正原地推铅球是瞬间完成动作的项目,检测学生的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学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外,还应该掌握合理的技术。只有正确掌握原地推铅球的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带队训练,发现学生推铅球存在多种多样的错误动作。铅球最后出手的问题可反映出问题所在。如:铅球的最后用力溜球,提前出手,无拨球动作,出手角度过低等等:①头部过早左转。②肘关节下垂顶球不紧。③用力顺序不正确,发力没有从蹬地开始,上体过早直立,完成不了左脚的支撑。④左侧臂不制动,左臂过于向左后方摆动,左  相似文献   

3.
王开平 《中华武术》2013,(12):47-47
中学体育教学中推铅球技术较难较复杂,但在高考中它作为体育专业考试的一项素质,对普通体育生来讲则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由于教师只强调推铅球的力量和动作的速度而忽视了力的作用距离,学生在训练中只想加力和快速出手,没有力的作用距离的概念。有的学生身体没转到投掷方向就发力出手:有的铅球还没达到高速就出手;还有的手臂没伸直就出手,从而导致缩短了力的作用距离而成绩不理想。大家都知道在影响推铅球远度的诸多因素中,除重力因素外,铅球的出手速度是决定铅球远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加铅球的出手速度成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在这里先阐述几个概念:(1)动量:  相似文献   

4.
正原地推铅球是高考体育专业素质考试项目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侧向或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基础动作。由于背向推铅球技术难度较大,一般在中学教学与训练中以侧向推铅球为主。虽然高中体育教学背负着"低层次重复"技术劝作教学的嫌疑,实践中还是不难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高考学生的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仍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原地侧向推铅球分为握球与持球、准备姿势、最后用力、铅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等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要领"口诀",与其他现有的推铅球"口诀"相比,简约、明了、且压韵。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要领:  相似文献   

5.
身体最长的肌肉如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都起于或止于髋关节,髋关节还是上、下肢配合推掷动作的桥梁。 推铅球最后用力时,用于右侧髋积极向投掷方向转动,形成超越器械。此时,股四头肌、臀大肌、骼腰肌被扭紧拉长,加大了工作距离,加快了最后用力推铅球动作。从唐山市中学生参加中考体育推铅球加试看,几乎大部分学生是臀部后坐髋关节留在后边,造成重心下降。使蹬腿、转髋、送髋消极和挺胸及手推拨铅球无力。最后用力阶段是推铅球技术的关键环节,而衡量最后用力是否合理要由用力顺序(蹬腿、转送髋、挺胸、推拨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决定的。从人体解剖学分析,骨盆上接腰椎,下连股骨。当腿部发  相似文献   

6.
推铅球技术是一项要求身体协调用力最后将球体用手臂、手掌、手指推出一定距离,对力量的合理运用要求较高的技术。如何合理地支配身体力量与铅球出手的合理技术动作是分不开的,铅球的远度的决定因素的大小依次是出手的初速度(V)、出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普体铅球课进行身体训练受学校场地、器材设备限制的困难,选用超等长式俯卧撑练习作为训练手段,通过实验与对照的方法,发现超等长式俯卧撑练习可有效地挖掘学生自身爆发力的潜在素质,迅速提高铅球成绩,并对推铅球最后用力出手时易产生的“掉肘”错误动作有明显的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后用力是推铅球的技术的关键环节。因为此阶段对成绩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约占85%左右)。那么,如何提高最后用力的效果和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呢?为了说明问题,首先从(没有滑步的)原地推铅球的最后出手速度分析起。一、对原地推铅球的出手速度的讨论1.公式的推导为了简单起见,设运动员在作原地推铅球时,身体各环节加给铅球的力为F,铅球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手臂动作是推铅球完整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影响铅球远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推铅球时常常出现肘关节下拉,形成"抛球"的错误动作。抛球动作产生后,身体往往不能协调用力,而且身体用力不能流畅地通过手臂作用到铅球上,铅球掷不远,甚至  相似文献   

10.
铅球训练中,笔者根据铅球项目及其动作结构的特点,力求寻找到一种与推铅球用力形式一致、简单易做、效果好的训练方法,既没有改变铅球用力的动作结构,同时还加强了技术动作稳定性,提高专项力量。因此,在实际的铅球周训练中,把训练过程简单地设立成几个"训练站",依次分配到一周,以"站"为主线,同时在各个"站"中突出负重与抗阻  相似文献   

11.
“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关键,这个技术动作既是教学与训练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与训练中如果能较好地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并找出有效解决矛盾的方法,就能尽快提高推铅球的技术,取得较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在训练新运动员的过程中,我们曾进行过认真的技术观察。发现初学推铅球的运动员,普遍对最后用力这个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好,存在急于将铅球推出,没有充分蹬转、送髋、挺胸,臂部下坐、出手角度小等毛病。如何尽快纠正这些错误动作呢?这里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首先要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采取精要的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让运动员对推铅球技  相似文献   

12.
<正>推铅球运动属于动作持续时间短、技术性强、以绝对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爆发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由于完成推球动作的时间不超过1秒,最后用力到结束不超过0.5秒,只有较好的技术作为保障,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是影响推铅球成绩的三大因素,针对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的训练则是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3.
<正>原地侧向推铅球是体育高考测试项目之一,它的技术分为持球、预备姿势、最后用力和出手后的维持平衡几个阶段。T形杠铃也叫作地雷管,是肌力、爆发力及核心训练会使用到的工具之一,另一端放置杠铃片,通过增减杠铃片的数量来改变负荷强度(图1)。笔者结合铅球项目的技术特点,利用T形杠铃能为练习者提供更多角度、更流畅的动作方式的特点来提升铅球训练效果。该训练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惠振豹训练点滴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英 《中华武术》2001,(12):34-34
惠振豹,男,1982年出生,获得2000年全国青年锦标赛男子铅球冠军,2001年亚洲青年锦标赛男子铅球亚军,最好成绩17.48米,现为江苏省田径队运动员。 惠振豹1994年9月进入市体校进行业余训练,身高1.76米,体重80公斤,身体条件、身体素质一般,基本是原始材料。惠振豹的动作比较协调、连贯,出手速度也较快,对器械的感觉挺好,具备投掷运动员的基本特点,推铅球时的用力意识强,用力集中,虽然动作不规范,但有一股子狠劲。  相似文献   

15.
正铅球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其技术动作已经基本成熟,目前在铅球运动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是旋转和滑步两种。尽管它们的加速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最大限度激发人体的潜能,以使工作的距离不断地增加,并尽量将用力的时间缩短,同时以爆发的方式对铅球用力,使铅球的初速度达到最大。一、非投掷臂技术在滑步推铅球中的应用现状在铅球运动中,能够影响到其成绩的主要因素包括铅球出手时的角度、初速度、高度及推铅球技术动作的流畅性。这些因素相互影响,都不能忽  相似文献   

16.
铅球技术训练中速度节奏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速度节奏,是指身体的各个环节在完整技术完成过程中按一定顺序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强弱、时间的长短、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时间间隔交替等方面。合理的速度节奏,能体现人体各环节严格按一定顺序完成动作时的速度变化,保证完整技术动作的连续性和加速性,提高最后用力的效果。加强推铅球完整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训练,是当前推铅球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推铅球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保证获得较大的铅球出手初速度,就要努力追求适合个人技术特点的合理的速度节奏。如果破坏了合理的速度节奏,即使是该慢的动作加快了,也不会使铅球推得更远。良好稳定的技术节奏能使技术动作更加精确合理,使之发挥最大的动作效率,可以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协调一致,产生更大的能量,加大整体用力的效果,易于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使动作趋于自动化,保证运动成绩的稳定提高。运动心理学又告诉我们:运动技能是受意识支配的复杂行动。节奏是本体运动时间和速度感知觉,这种感知觉需要通过心理系统的精确调节与控制再作用于运动中的身体各部分。因此,在训练中注意加强对运动员速度节奏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铅球训练中值得注意的速度节奏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后撤步推铅球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人发明创造,该技术是继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旋转推铅球技术之后的新型助跑技术。该项技术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同属直线性助跑技术类型,两者比较起来后撤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结构相对简单、实用,助跑效果明显。以个别投掷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后撤步推铅球技术教学和训练为实验对象,并在2006—2007年两轮体育专业铅球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两个年级四个班的滑步推铅球和撤步推铅球两种不同助跑技术类型的教学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的助跑形式,后撤步的助跑技术比较简单、容易掌握,比较能够充分发挥人体的移动速度,同时形成最后用力前的预备姿势也比较到位,助跑效果显著。动作技能的形成较快,运动成绩的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刘相蓉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其推铅球技术的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发现:在滑步阶段,刘相蓉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出现的时机过早,蹬摆技术动作之间连接不理想,右腿离地时小腿与地面夹角过大;在过渡步阶段,重心速度起伏过大,单支撑时间过长;在最后用力阶段,超越器械姿势比较充分,但躯干用力动作操之过急、髋部动作向前不够,表现在用力点不是很突出,加速效果不是很显著、出手时的速度不够快、出手角度偏低。  相似文献   

19.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与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并论述了单支撑最后用力的积极意义及专项力量的训练。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观点: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腿水平方向上运动结束之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用力和双支撑用力出手两个阶段,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减小铅球预先速度的损耗、加快左脚着地和拉长工作肌有重要意义。在训练中采用切割组合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把力量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尤其下肢爆发力和制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分别从身体各关节与出手速度、最后用力的两个阶段技术参数,人与铅球系统重心的位移等方面,结合铅球专项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