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秋到大纵湖     
题目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等。(新人教版)提示:怎样写好“秋”景呢?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校园的秋天”,花坛里盛开的一定是火红的鸡冠花、燃烧着的一串红、傲霜的菊花,紫藤浓阴密布、葡萄串串饱满……“秋到山村”,你一定会看到“空山秋气高”、“霜园红叶多”;“秋到山村”,你一定能听到“秋雨鸣败荷”,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野秋景图。再说“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至于…  相似文献   

2.
迷人的秋天姗姗而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又是美丽的季节。那么,如何观察秋色,围绕“秋”字,描绘秋天的景物呢?一、仔细观察,描绘出秋天的特色。秋天与春、夏、冬三个季节不同,要抓住“秋高气爽,天气渐渐转凉,燕子往南飞,树叶黄了,纷纷落下,田野一片金黄,橘子黄澄澄挂满枝头……”这是秋天特有的景物特点。但在写之前,一定要用你的慧眼认真仔细地观察,写好一处景物。二、重点突出,描写具体。同学们看到秋天的景色很多,要避免主次不分,样样都写,这样容易犯蜻蜒点水、面面俱到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颇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有一条“秋”的线索贯穿其间。秋诗秋词秋文章,秋情秋思秋意趣,真可谓,无限风光,尽在一个“秋”字。本文拟对这部分“秋”的篇目做一透视,并在教学思路上做些探讨。一、篇目透视1、秋诗: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到《登高》。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是一首直抒热爱秋天之情的诗歌,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唱秋天的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给人们的优美的思想与希望。在诗人饱含赞美之情的笔下,秋天的形象是那样亮丽明媚,又是那样深沉神秘;秋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齐英 《黑龙江教育》2000,(10):21-22
《秋天到了》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秋天的景物特征,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雁南飞”的秋景图。本课教学时间正值深秋季节,学生有亲身体验,所以教学时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大自然,领略秋天的风光。  相似文献   

5.
训练要求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请你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像,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那么就可以写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作文指导重点指导:景物,就是指值得观赏的自然景观,比如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雪雨露、田野山林等,或在一定范围内的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形成的景象。可见,秋…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校园     
四年级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要求: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请你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例文一夏天已离去,迎来的是丰收的季节———秋天。若要问我,在这个季节中哪个地方最美丽?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最美丽的地方是秋天的校园。秋…  相似文献   

7.
第一单元在归类识字之后,安排了看图学文《秋天》和《温暖》。《秋天》图画色彩鲜明,层次清晰;课文条理清楚,简明易懂。教学时,应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画面,然后学文。课文第一段描写了晴朗的秋日天空的景色,接着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秋天大地(田野)的景物特点;第二段写金色的稻田;第三段写  相似文献   

8.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成熟和繁荣。以“秋”为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抒发爱秋、颂秋的昂扬向上的情怀——这是金秋时节作文课上老师总要布置的练习。做这种练习,容易犯的毛病是“特征”不鲜明,总是“金风送爽”“大雁南飞”“稻浪滚滚”“花草枯黄”等等,流于一般化,只写了秋天的共同特点,而缺乏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发现。写文章贵在有情,贵在出新,如果人云亦云,还有什么“情”和“新”可言呢?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秋”的片段呢?关键是要仔细观察。不但要看到秋天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特定地点特定景物”的特点。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9.
今年秋季全国统一使用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第一课,是湖北省老作家碧野同志的散文《天山景物记》。选人这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有什么教育意义呢?碧野同志曾向笔者介绍过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作者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六年秋天第一次去新疆,文章是一九五六年秋回到北京以后写成的,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写这么一个题目。当时秦兆阳同志担任《人民文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请大家伸出手指跟老师书写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师:(《识字1》是三组描写秋天景物的四字词语,请同学们先试着读一读。读词语之前,谁想提醒大家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秋天》是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一篇看图学文。教学看图学文,需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阅读训练,要在指导方法上下工夫,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秋天》,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现就《秋天》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人常说“金色的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美丽的城市,广阔的田野,还是山村,秋天都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秋天的美丽景色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在学习《秋天》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或到公园或到田野或到山冈去秋游,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看看秋…  相似文献   

12.
习作要求这次作文是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写出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也可以写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详见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指导秋天的景色绚丽多彩,要写好秋天的景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就必须身临其境,亲自去观察和搜集材料。同学们写作时注意“观察有  相似文献   

13.
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只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请你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相似文献   

14.
【习作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积累&;#183;运用三”中的“习作练习”是这样提示的: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自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根据提示与要求,我拟定“秋天美景我描绘”为本次习作题目。  相似文献   

15.
【习作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中的“习作练习”是这样提示的: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根据提示与要求,我拟定“秋天美景我描绘”为本次习作题目。【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八首近体诗: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其中律诗六首,绝句两首。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反复分析后,我发现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写秋天的景象,意境却大不相同;杜甫的两首七律《登高》和《蜀相》抒写了同一作者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内心感受,但表现的情感又各有独特的内容;绝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都是怀古之作,结  相似文献   

17.
习作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选择一处秋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出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理念,本次习作教学在组织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和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在习作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态…  相似文献   

18.
王家芳 《教师》2011,(10):23-23
《秋的畅想》是一次幼儿园大班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是当幼儿经过自然美景、自然现象学习后,联系幼儿生活而安排的一次学习活动,意在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关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本次学习以回忆秋、观察秋、研究秋、分析秋、创造秋为主,旨在培养幼儿自主实践的能力,激发幼儿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促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20.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