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昊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1,(7):301-302
"小报"是"一种社会传播方式,是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小报"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离奇故事,正是这种潜在论坛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小报"中有不同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各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本文从"小报"中最大的卖点——女性,来讨论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小报"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宋代,民间出版得到空前发展,以"小报"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出现在这段时期。通过研究宋代"小报"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宋代"小报"的内容和特点,评估宋代新闻、出版自由,可以得到关于宋代市民言论自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严兰  李翠 《新闻世界》2011,(7):266-267
本文选取兰州地区广受欢迎的一些"街头小报"为例,通过对其广告、文学故事、娱乐新闻等栏目的解读,并结合运用消费主义文化的相关理论,认为"街头小报"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既发展了报纸自身,也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以《雾中风景》中的一场戏作为文本,分析这场戏中色调、空间、表演、人物、声音等符号的能指,由这些符号所构成的符号体系即故事本身,进而分析了故事被讲述的策略,揭示了故事层面与叙述层面之间所存在的"间隔",进而试图探寻导演本身的叙事意图,阐释叙事"间隔"和叙事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文化类综艺在经典故事解构、叙事方式创新、极致舞美呈现等多要素上进行创新,巧妙讲述中国故事,艺术性彰显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本文以湖北卫视《高山流水觅知音》为例,分析文化类综艺如何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李应宏  朱骐 《新闻窗》2012,(2):67-69
2005年以来,合肥、上海、辽宁、北京等地电台相继开播了故事广播。这种以播讲小说、评书和各类故事为主的专业广播频率,适应了信息多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内容由"广播"向"窄播"衍化等发展趋势,满足了许多爱听广播、喜欢故事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7.
武也晶  张睿 《新闻世界》2011,(6):266-267
本文通过对郑州"街头小报"所构建的意义空间的解读,分析其在都市街头大行其道的深层次原因。"街头小报"构建的意义世界,在我国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现实下,成为文化层次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选择的精神麻醉剂和"解压阀"。我国的新闻业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程度,缺乏新闻法规的规约,大众报纸不能满足各个群体的某些心理需求,这就给了"小报"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尝试比较电影故事片《黄山来的姑娘》和电视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两个片子都是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题材,甚至连移动的方向都是从安徽到北京,然而两部片子却讲了两类不同的"保姆故事"。同时,不同的"保姆故事"反映了怎样的创作观念,体现了怎样的城乡关系,是文本背后值得探讨的深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9.
郭美婷  祁博 《东南传播》2024,(3):155-157
自ChatGPT发布以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逐渐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将传统文化以创新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AIGC能够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文本创作、推动视听内容生成以及丰富主持人语言表达,但同时会遇到AIGC无法深度理解中华文化和产生情感共鸣、出现虚假信息和侵犯知识版权、挤压主持人生存空间等问题。因此,需要人机协同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质增效、深化技术研究及提高AIGC使用素养、建立主持人与AIGC互动协作机制,才能使AIGC更好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0月13日,央视制作的《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即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2020年10月2日起,《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相比过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在表现形式、故事讲述方式和中国精神传递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在发展传播学的视角下,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深入探究其创新之处,以期对其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故事的形态传达新闻、讲述道理,将电视内容"故事化"、"情节化",以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一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的运用,与电视媒体自身的调整与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是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倾向和走向。以故事的形态传达新闻,在追求栏目故事化倾向的同时必须要警惕庸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的前提是“故事为王”.从中国影坛现状来看,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多样,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有五类故事片长期空缺,分别是新闻故事、职业故事、司法故事、科学故事、系列故事.  相似文献   

13.
小报一向被人们认为品位低下、内容庸俗,但作为社会中下层阶级的通俗读物却很受欢迎,甚至有的小报自我标榜全球畅销报纸20强。小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可以作为社会是否健康有序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此我们以兰州市场上流通的几份小报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小报自身存在的诸如报名、刊号、广告等问题,进而运用内容分析法剖析小报的报道内容,并指出其所承载的不良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为小报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转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廉昌 《传媒》2003,(5):22-2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京城的书报摊上出售的各种故事小报多达十几种。它们多为一些正规出版社、报刊社的副牌产品。不可否认,这些小报对活跃部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益处,但也有相当多小报中相当多的内容格调不高、低级庸俗,诸如大款怜香惜玉,寡妇半夜偷情,歹徒凶杀殴斗,靓女卖弄风骚,以及其他偷鸡摸狗、装神弄鬼等荒诞不经的故事随处可见。 据了解,买这些小报的读者多是青年民工和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孙成 《新闻世界》2014,(9):23-24
近年来,全国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女孩"、"最美警察"等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一个个最美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传颂。然而,在一些"最美"类新闻给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的同时,此类新闻中也存在着泛滥化、标签化、惰性化、虚假化、报道不平衡等问题。媒体应从慎用"最美"、坚持平衡客观报道、提高媒体人自身素养等方面对"最美"类新闻报道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山楂树之恋》以"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影片导演张艺谋在渲染这份“纯情”时.亦用一隐一明两条线索构建故事结构。叙事“隐线”是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而“明线”则是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故事化”和真实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类报纸处于转型时期。在此时期,各类报纸对“新闻故事化”这一写作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本文将乌鲁木齐市的三家都市类报纸加以对比,通过它们对“新闻故事化”的应用,对由此而引发的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人物为首选报道视角—— 避免受众注意力"跳槽"的尴尬 新闻故事化为避免受众注意力倦怠,将人物作为报道关注的焦点,改变了以往从整体上、宏观上以某一事件进行"大特写"、"大透视"的写作手法,转而关注个体的生命。它是以个体的故事、经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引出重大的新闻事件,或揭示新出台的法规政策,或反映社会变迁。尤其是本身比较抽象、内容较为平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活动国际化趋势正在乘势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也在快速崛起。期刊业有一句行话:"赢封面者,赢天下。"如何在封面故事上做出特色,以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选取2012年度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试图以故事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从美国期刊业丰富经验中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魏寅 《军事记者》2014,(9):42-42
军营不乏好故事,缺的是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军报要闻版近日开设的《核心价值观在军营》专栏,对于如何通过"好故事"宣传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