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鸣琨 《体育世界》2014,(11):84-85
中长跑训练是大运动量、大负荷的训练。它容易引起机体的疲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长跑训练后的恢复训练进行阐述,认为恢复是中长跑运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训练后的恢复与训练负荷有着同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长跑项目的最大训练特点是大运动量。大运动量增加了训练的负荷,也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机体产生的疲劳,如果不能很快地恢复,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水平下降,并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因此要把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的恢复提到重要的位置。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中长跑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因素,并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疲劳消除的方法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运动员中长跑大运动量训练后,增加了负荷,并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长跑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因素并对其恢复的手段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特点是运动量大,持续时间长, 这在训练中也加深了机体的疲劳。如果疲劳不能很快地消除,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把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疲劳的消除提到重要的位置。恢复是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后的恢复与训练中的负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负荷就没有疲劳,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没有超量恢复也就没有提高。在以往的业余训练中,有些教练员只是把训练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疲劳的消除,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跟着疲劳走的被动训练,无法保证中长跑训练的高强度大负荷,不可能达到和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同时,将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无法使青少年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本文从多层次浅谈青少年中长跑的疲劳产生原因及机能恢复手段和营养补充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谈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今中长跑运动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科学大负荷训练,必须确保运动员负荷后的加速恢复,以使运动员达到连续、不间断的训练过程,进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机能和运动成绩。为此,在分析中长跑运动疲劳的机理、产生的原因、疲劳的表现特征、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恢复训练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更多地注意增加训练量和运用大强度剌激,而忽视了运动员训练后的能量再生,把恢复和训练分割开来,从而导致过度疲劳的出现,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恢复,已经成为训练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恢复是提高训练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自己训练实践,认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寻求科学的训练和恢复、负荷强度与负荷距离,适宜的选择最佳负荷强度与负荷距离使训练效果更有实效性,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水平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寻求科学的训练和恢复、负荷强度与负荷距离,适宜的选择最佳负荷强度与负荷距离,使训练效果更有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水平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恢复训练在现代中长跑训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长跑训练为了使运动员获得较好的成绩,都必须从事大运动量训练,伴随而来的就是疲劳的产生。如何才能使运动员的疲劳更快的消除呢?因为训练结束后恢复得好和坏与运动员的成绩息息相关,目前运动成绩的竞争,也就是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竞争,谁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抓的好抓的紧,就可能成为明天赛场上的获胜者。  相似文献   

10.
田径中长跑是一个较为枯燥的项目,体力消耗很大,大运动量训练中及训练后,运动员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为了促进机体超量恢复,训练间歇中和训练后要重视放松整理活动。放松整理活动目的是在人体激烈运动以后,使生理。心理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加速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的吸收,加速代谢产物的消除,促进体力更好的恢复。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谈谈在大运动量训练间歇中及训练后.重视做放松整理活动,对中长跑运动员恢复的作月一、大运动量负荷间歇中,及时做放松整理活动以促进恢复。我们实验的对象是中等师范学校体育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长跑的训练特点及适宜负荷原则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得出适宜运动负荷有助于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运动训练科学合理恢复,不适宜运动负荷会引起运动员机体劣变直接导致运动成绩下降与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2.
朱煜 《中华武术》2006,(11):54-55
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用有氧训练来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增强血液携氧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重视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恢复,即可达到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秦雷 《精武》2013,(36):21-21,23
在高校田径教学过程中,中长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又容易引起运动疲劳的田径运动项目,因此,在中长跑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训练非常重要,是中长跑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中长跑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中长跑运动训练的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取有氧训练的方式,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血液携带氧气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  相似文献   

15.
(三)中长跑的专项耐力训练负荷为了便于控制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发展专项耐力的负荷安排除根据运动员个人情况外应遵循下列原则:☆逐渐增加重复次数,保持距离与速度;☆依比赛距离要求,逐渐增加练习距离,保持重复次数与速度;☆增加速度,保持距离各种距离跑的速度由速度目标,即预计比赛速度计算。在间歇训练中,应有足够的恢复时间保证心率恢复到120~130次/分钟。见表7。四、中长跑训练中易出现的问题(一)合理分配全程体力中长跑的合理技术是与运动员的体能、身体素质、专项能力等诸多因素密切联系的。青少年运动员往往在全程的前半段或更多的时…  相似文献   

16.
论中长跑训练后疲劳消除的营养恢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长跑训练后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营养恢复方法与手段,旨在为从事中长跑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RT-PCR方法对不同时间的大负荷训练及恢复后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低负荷训练组和-次大负荷训练恢复24h组EPO mRNA水平比安静组分别增加4.88%和7.32%,但均无显著性.在大负荷训练组中,EPO mRNA较安静对照组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恢复组中,除了一次大负荷训练恢复24h组较一次大负荷训练即刻组EPO mRNA具有显著的增加外(p<0.05),持续大负荷训练组在恢复后EPO 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果提示训练负荷太低可能不足以引起对EPO表达的刺激;适当负荷的训练后可促进EPO的表达,但持续大负荷训练可导致EPO表达水平的降低,这可能是诱发红细胞数目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章翔 《中华武术》2010,(3):44-45
现代中长跑的竞争主要是专项速度的竞争,也就是专项高速跑的能力即速度耐力的竞争。现代中长跑训练已由过去突出训练量而转向突出训练强度,这是因为中长跑比赛主要是比强度,而不是比量。所以,当今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对负荷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当今中长跑教学与业余训练中,提高训练强度,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而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有:  相似文献   

19.
<正> 当前,由于采用了大负荷的训练方法,我国青少年中长跑的训练水平提高得很快,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随之而来,运动后血尿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这很容易引起缺乏经验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恐惧,背上思想包袱而影响训练。教练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具备运动后血尿的基本知识,以便于正确地分辩其成因与属性,并能采取简便的方法予以处理。一、运动后血尿形成的原因血尿是指人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血红细胞。据国内运动医学工作者研究表明,参加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员的血尿发生率相当高,在较大运动量训练后可高达60%以上。发生率之所以这么高,是由于中长跑训练  相似文献   

20.
日益竞争激烈的竞技体育,给运动员施加的训练负荷越来越大,机体在承受训练负荷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疲劳症状,使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及时消除除运动后疲劳,将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本文通过对27名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在超大负荷训练期间出现的疲劳症状及免疫功能A-RFc、ERFc下降。发现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在连续负荷训练期间最易出现肾脏、肝脏、脾脏的疲劳症状,单靠自身调节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参加下次训练是很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在临床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人胎盘组织液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穴位注射,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