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红楼梦》为基点把量词的特殊结构形式"打+一+V"、双音节同形动量词(AB一AB式)展开,以及将"V一V"式和"VV"式作比较分析,对它们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我们认为《红楼梦》正处于两个语言时代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
字母歌     
Come together, come to me while
I sing theABC. A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and T U V W
and X Y Z. Now you've heard my  相似文献   

3.
在图1中,⊙O_1与⊙O_2外切于点P,AB为其外公切线(一侧的),切点为A、B,PT为两圆的内公切线,P是切点,PT与AB交于T点(连结AP和BP)。 这样一张简单图形,包含了十分  相似文献   

4.
理想气体直线过程AB的吸放热转换点N,在P-V图上是AB过程所在轴线与P、V两轴线交点间的有向线段DC的内分点,且分DC为两有向线段的比值为γ,即DN/NC=γ,同时N点的状态参量可用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求出。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时,理想气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往往使用P-V图线、P-T图线及V-T图线来表示,分析气体定律的图线,可以加深对气体状态和变化过程的理解,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玻意耳-马略特定律与P-V图线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可表示为PV=恒量.在P-V图上,等温过程表示为双曲线.(1)在图1中,给出了不同温度时,等温变化过程的一组等温线①、②、③,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值量,可知PV的值与T值成正比,因而不难确定不同等温线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P3V3>P2V2>P1V1,所以T3>…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物理科考试说明》将P—V、P—T图象列为C级,同时强调理解P—V、P—T图象的物理意义。笔者对1987年以来的高考物理试题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发现高考对P—V、P—T图象问题的考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图象转换类——已知给出P—V图(或P—T图)画P—T图(或P—V图);②作图类——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在图中作出要求的点或是状态变化曲线;③添线析图类——在题目所给的图象基础上,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进行分析解题。下面就这三类题结合高考试题作些分析。 一、图象转换类  相似文献   

7.
一、如图,在△ABC中,AB=AC,线段AB上有一点D,线段AC的延长线上有一点E,使得DE=AC;线段DE与△ABC的外接圆交于T点,P是线段AT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证明:点P满足PD PE=AT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点P在△ADE的外接圆上。  相似文献   

8.
每期一题     
题:一平面过三棱锥P—ABC的棱PA、PB、AC、BC的中点M、N、R、T,求证:这个平面把三棱锥P—ABC的体积二等分。证法一:连PT、PR、AT、AN,由题设知PC、AB平行于平面MNTR,且到平面MNTR的距离相等。∴V_P=MNTR =V_A-MNTR  相似文献   

9.
在八个热力学状态函数U,H,F,G,S,T,V,P中,任意三个均可组成六个一阶偏导数,共组成336个一阶偏导数。一般来讲,任意四个一阶偏导数又可组成一个新的关系式,新关系式的总数为C_(336)~4≈5×10~8个。如此众多的关系式,不可能、也无必要逐个地进行实验测定。对均相体系,只需用少数易于测定的物理量(物态方程V=(T,P)、热容C_P、C_v,及热容商γ=C_P/C_y、压缩系数β=-1/V((?)V/(?)P)_T、膨胀系数α=1/V((?)V/(?)T)_P)就可将所有的偏导  相似文献   

10.
1.在电路的一条导线上任取两点A和B,则R_(AB)趋近于0。根据欧姆定律公式U_(AB)=IR_(AB),U_(AB)趋近于0。 2.(V)内电阻很大,而(A)内电阻趋近于0。(V)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R_并=(R_用·R_(V))/(R_用=R_(V))=R_用/(R_用/R_(V) 1);因(V)内电阻特别大,R_用/R_(V)趋近于0,则R_并=R_用。故不改变用电器的电阻。(A)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因为(A)内电阻趋近于0,看  相似文献   

11.
一、在画平行线中的应用例1我们都会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来画平行线,你能用这种方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请说出画法的道理.解:如图1所示,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P点画AB的平行线CD.画法:(1“)放”.把三角板的一边放在直线AB上.(2“)贴”.把直尺紧贴在三角板的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小说使用了"VVA"、"V一VA"、"V了VA"、"V了一VA"、"AB了一AB"等特殊动词重叠格式。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现代文学阶段(1919-1949)吴方言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皮小力  陈燕黎 《天中学刊》2001,16(5):106-106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1V1T1=P2 V2T2 进行推广得Σni=1Pi Vi Ti =恒量 ,用此式解变质量理想气体问题 ,更加简单 .1 公式Σni=1Pi Vi Ti =恒量的推导过程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系统 ,变化前有 m个部分 ,各部分的状态参量为 P1、V1、T1,P2 、V2 、T2 ,…… Pm、Vm、Tm,变化后为 n个部分 ,各部分的状态质量分别为 P′1、V′1、T′1,P′2 、V′2 、T′2 ,…… P′n、V′n、T′n,则由克拉珀龙方程的推导式 M =μPVRT 得 :   M1=P1V1μRT1,M2 =P2 V2 μRT2,…Mm =Pm VmμRTm ,( 1 )   M′1=P…  相似文献   

14.
刘文娟 《高中生》2014,(8):30-30
一、偷换概念例1已知事件A,B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A),P(B),若事件A,B互斥,求P(AB).错解P(AB)=1-P(AB)=1-P(A)P(B).正解由题设知事件A,B互斥,则事件A,B不会同时发生,于是可得P(AB)=1-P(AB)=1-0=1.小结本题的错解把互斥的概念偷换成相互独立的概念,使计算失去了正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题目 (2005年江苏物理高考第9题)分别以P、V、T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0、V0、T0),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①从(P0、W0、T0)变为(P1、V1、T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1=T0);②从(户”%、R)变为(P2、v2、T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1=V2〉V0,则( )  相似文献   

16.
1 命题若 AD为 Rt△ ABC的斜边 BC上的高 ,则 1AD2 =1AB2 1AC2 .图 1证明 如图1 ,因 AB⊥ AC,AD⊥ BC,故 AB· AC= AD· BC,于是  1AD2 =BC2AB2 · AC2 =AB2 AC2AB2 · AC2 =1AB2 1AC2 .2 应用例 1 在 Rt△ ABC中 ,∠A=90°,以CB,CA,AB为轴将△ AB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体积分别记为 Va,Vb,Vc,试证明 :1V2a= 1V2b 1V2c.证明 如图 1 ,有Vb=13πAB2·AC,Vc=13πAC2 · AB,Va=13πAD2·BD 13πAD2·DC  =13πAD2 · BC=13πAD· AB·AC.故  1V2b 1V2c=1( 13πAB· AC) 2( 1AB2 1…  相似文献   

17.
圆有个很重要的性质叫"垂径定理":若AB为⊙O的一条弦,P为AB的中点,则k_(OP)·k_(AB)=-1.这一性质可以在圆锥曲线中进行推广,而且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叙述方便,下文把推广的结论都称作定理.)定理1若点P在椭圆(x~2)/(a~2) (y~2)/(b~2)=1(a>0,  相似文献   

18.
一、结论证明题目:如图所示,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AB∥CD,AB=CD,AB连线与场强方向成θ,试证明UAB=UCD.证明:UAB=E×AB sinθ,UCD=E×CDsinθ,AB=CD.∴UAB=UCD.即在匀强电场中,两长度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线段的端点间的电势差相等(注意:电势差的下标要同向.)二、结论应用【例1】如图所示,A、B、C、D是匀强电场中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已知A、B、C三点电势分别为φA=15V,φB=3V,φC=-3V.由此可得D点电势是多少?解法一∵AB∥DC,AB=CD.∴UAB=UDC即φA-φB=φD-φC.∴φD=9V.灯泡D与滑动解法二∵AD∥BC,AD=…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2003,(10):45-47
591.AD、BE、CF是锐角△ABC的三条高,M、N分别是BE、CF的中点,求证:△DMN仍△ABC. 证:如图1,取BC、CA、AB的中点尸、Q、5.易知p、M、S和P、N、Q分别共线.连SQ、DS、DQ. A 尸/飞 592.设四面体ABCD的对棱AB、CD互相垂直,AB与CD的距离为d,四面体ABCDd一乃匕 相似文献   

20.
初三总复习时,笔者在某重点中学的一份中考适应性模拟试题中看到一道题:如图,已知M和N外切于点P,AB分别切两圆于点A和点B,△APB的周长为20,面积为30,求点P到AB的距离.学生的解法如下:解过点P作M和N的公切线PT,交AB于T.由切线长定理知TA=TP=TB.从而知APB=q尸.故rtAPB为直角三角形.设AP=x,BP=y,AB=z,依题意得由(1)式可得RgZ‘+/+Zxy=400-4()+Z‘.再将(2)、(3)代人上式,得ZZ+120=40O40z+/.因此得z=7·再设点P到AB的距离为h,则步拟一刀.2”一—一_,6060故h=”一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