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为什么有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为什么有些故事读完发人深省,令人难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叙事视角。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所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称为"聚焦",并分为三大类: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指的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在讲述故事,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来表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一般是研究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叙事话语,对新闻话语进行叙事学分析还远远滞后于文学。本文着重从叙事学角度探讨新闻话语选择叙事视角的艺术,结合新闻报道实例分析了新闻话语中常见的全知视角、固定式限知视角、转换式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等四种类型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3.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影片《奇迹男孩》是一部颇具艺术探索性的作品,本文基于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视角,就作品中的叙事主体、话语行为和聚焦形式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作品在叙事主体上,用画内和画外的"我"者叙述人呈现故事;在话语行为中,运用多样态的细节处理;在聚焦形式上,采用多元聚焦方式投射在不同的叙事客体上,透过隐喻意象和温情表达,谱写了一首身体缺陷儿童顽强成长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5.
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向须聚焦叙事逻辑、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三个维度。叙事逻辑整体性注重从“重宏观”向“宏微观并重”转向,主体性上坚持从“重关键少数”向“关注绝大多数”转向,导向性上应从“重过程”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转向。传播内容生产模式应从“千人一面”向“精准性”转向,内容呈现形态注重从“平面型”向“立体化”转向,理念观照应从“重理论阐释”向“重情感认同”转向。传播话语表达从“宣传”向“宣传+讲故事”转向,话语指向从“说理”向“说理+解决问题”转向,话语风格从“理论话语”向“理论+生活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新闻发布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传播效果是检验新闻发布活动的重要标准。对新闻发布活动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本质上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系统中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建制或社会中介与社会中的“人”(新闻发布活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处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对“受众”(记者)的认识视角的转换和革新。  相似文献   

7.
关于叙事学的著作,都要把叙述角度作为一个重点论题。过去,习惯于把小说的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则是分为零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热奈特修正的根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区分“谁说”和“谁看”,更准确地说,是区分“谁说”和“谁感知”。  相似文献   

8.
要对以“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等为关键词的当代文学理论进行追本溯源式思考,就有必要对近代以来的文学理论生产机制作必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将“言说语境”和“叙事方式”作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无疑能够将问题聚焦于“生产机制”这一中心话题之中。一方面,从言说语境的流变来看,近代来以来文学理论的言说语境经历了一个从“现代性”到“消费”的变化过程。尽管“现代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但当代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言说语境,既是近代以来所生成的“现代性”语境在当代的流变,也是对现代性话语的传承与呼应。而随着消费社会的生成以及大众文化的繁荣,“消费”已逐步取代“现代性”成为当代文学理论言说的话语背景。很显然,以“消费”为中心的大众化立场,与之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精英化立场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以“批判”理论的引入为标志的批判话语得以生成。另一方面,从叙事方式来看,近代以来在以革命斗争为主题所生成的“革命”语境中,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年代叙事方式的首选,其话语表征是注重文学艺术的革命宣传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到了当代,随着言说语境从革命向“消费”的转移,叙事方式也从宏大叙事向大众化叙事转移...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从角色上它可以分为角色和非角色叙事两大类,从叙述人角度又可以分为纯儿童视角与准儿童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际更为简单而纯朴。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烂漫的童话般的世界,而叙述视角的动态性、话语蕴藉的多维性则使小说文本更具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复调”的美学意味。它刷新了读者的审美视野,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一方乡民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0.
著名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藉阅读的能动阅读者的能动阅读而产生、实现。作为阅读活动的审美客体——本文来说,具有一定的“召唤性”是引导和促使阅读活动进行和完成的基本要素。“空白”的密度是本文“召唤性”大小的关键。叙事视角是以本文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叙事视角形成的“空白”密度显然不同,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一下各种叙事视角与本文“空白”构成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本文的“召唤性”。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时代,媒介话语由意涵丰富的符号群组所建构,地域形象、价值、精神多维度贯穿于媒介话语搭建的意义空间中,具有发挥情感认同、共塑交互模式的作用。本研究以媒介文本对“甘肃故事”的话语叙事为分析基点,将其视为媒介构筑民族记忆的实践过程,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甘肃故事”话语建构的情感型框架、实践型框架和区域型框架“三维大类”以及嵌入其中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脱贫攻坚的“奋进者”等“七维小类”框架。跳脱出故事叙事理论,检视故事传播中面临的错位、缺位的挑战,尝试为甘肃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搭建理论支撑和实践通道。  相似文献   

12.
文本话语需要具体的叙事策略来表达。叙述人的设置,叙述视角的安排,叙述结构的组织,浯法句式的选择都可以看成是叙事策略的运用,恰当的叙事策略能促进话语意识的正确表达。所谓故事外叙述即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他与虚构人物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存在层面,叙述者是“故事外的”。它存在于叙述时间以外。  相似文献   

13.
小说叙事是一个紧密而复杂的系统,对小说文本的视角分析是现代叙事学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雪地里的期蝴采用了不定点内聚焦的叙述方式达到了独特的叙事效果。本文试从老人的内聚焦视角、狼的内聚焦视角以及内聚焦视角的局限及其弥补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王朔的成功 ,首先是话语的成功。本文拟从传播学角度对王朔话语进行分析 ,从中探寻王朔话语的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成败之间的关系 ,以期对“王朔现象”的成因作一个新的视角探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在新时期一直呈繁荣的局面。吴培显先生的《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另辟新径,从叙事话语范式视角对中国当代小说史进行新的梳理。它联系中国当代文坛内外因素,集中研究中国当代小说的各种叙事现象,突出了小说作为叙事艺术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小说史进行了“另类”书写。本文粗浅分析该书的著述特色,阐述其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研究中具有的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的传播以声音为媒介,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叙事者,不同的叙事者代表不同的叙事视角,因此在广播新闻写作中充分运用叙事视角,可增加广播新闻真实性、权威性、贴近性、可听性,赢得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17.
<正>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因此,构建中国化思政教育体系和叙事话语,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议题。马忠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研究》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思政教育叙事话语,借鉴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构建中国特色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话语视角看,近70年来的语言政策研究可以分为4个阶段:话语阐释、话语批评、话语互动和话语规划。其中,话语阐释是一种实证性话语叙事,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政策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批评更多涉及语言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问题,认为语言政策并不中立,而是为了维护主流群体的利益,应该寻求针对语言权利的补偿措施;话语互动认为语言政策是“多声部”的,政策的制定、传播和实施都涉及话语协商和利益博弈,政策主体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援用”政策话语,导致语言政策的“再语境化”;话语规划认为“政策即话语”,语言政策进程就是塑造、指导和影响人们语言观念的话语操作进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哪些语言问题应受社会关注,哪些语言理念应写入政策文本之中,哪些意识形态应作为社会共识而传播,哪些政策话语在本地化过程中落实为具体措施。美国“英语促进会”(ProEnglish)致力于推动官方英语立法,这一机构的语言政策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注意、创制、传播、援用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话语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19.
薛琳璐 《天中学刊》2015,30(1):117-120
日本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其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尤其对不同叙事视角的娴熟运用,为小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作者在《竹林中》采用了转换式和多重式内聚焦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在《报恩记》中使用了转换式内聚焦,在《袈裟与盛远》中使用了多重式内聚焦,不同叙事视角的使用也为文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儿童视角”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策略。借助于儿童视角,余华对成人世界、乡村记忆和人类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敞开。从叙事形态上看,成人视角制导下的“儿童世界一成人世界”、“儿童话语一成人话语”形成了儿童视角的“复调诗学”。从价值形态上看,儿童视角不仅有着对成人世界的理性审视、对儿童本体创伤性心理的关怀,而且也内含着作家的深层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