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五育融合、立德树人背景下,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文章基于政策理论指导,结合校本实践经验,探索基于红色教育资源与劳动教育资源融合的“红色+劳动”融合育人实践路径,包括“红色+劳动”+校园环境建设、“红色+劳动”+融合课程渗透“、红色+劳动”+德育实践开展。通过实践探索,实现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形成爱党爱国、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校园特色文化,实现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中学后勤管理不仅需要为学校五育融合提供后勤服务,也可以在管理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厦门二中后勤管理实施劳动育人的具体途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劳"育德;二是后勤管理智慧育人,以"劳"育智;三是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以"劳"育体;四是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劳"育美.  相似文献   

4.
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成效显著,课程内容与社会历史发展结合紧密,课程人文性价值取向逐渐加强,"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育人体系逐步构建.面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拓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植入劳动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现象,探索“跟进式”培育路径,即“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教育资源整合、家校社联合”,旨在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发展短板,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教育活动是课程的生动演绎。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从“幸福+”教育理念出发,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形式开辟出多元“节仪育人”活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基本技能。学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实现“五育”在新时代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统一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劳动观"指引下,劳动教育的作用 日益显著,它对于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实践能力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体系机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劳动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以"魂、根、要、能、基"五位一体为抓手,以"五育并举"为目标,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从而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效,为劳动育人工作创新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问题为导向,从剖析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入手,详细梳理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五育"的表述.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展示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回归历程.通过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来分析劳动教育推动"五育融合"的实践理路.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主渠道,探讨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四个实践性较强的重要教育平台,探求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的方式方法,形成新时代高校全课程、全方位、全过程劳动育人的清晰路径,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锤炼品格、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和树立理想,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应坚持“五育融合”理念,通过挖掘本地教育资源,探索育人路径,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从劳动教育的活动保障、课程资源跨年级整合、专业化师资队伍打造、劳动日常化观念的渗透、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等方面,对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德育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深入整合劳动课程资源,拓展联合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教育是回归与超越的统一与融合,其主旨是探索育人模式。把育人异化为"育知""育分"的教育是非常态教育,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是常态教育。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常态教育的本质特征。而核心素养聚焦在立道上,立德树人是新常态教育的育人模式。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需要以目标模式、课程模式、管理模式来支撑。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服务学习课程的规范设置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机融合"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三条路径,是创新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服务学习课程的设置可按照设定课程目标、确定评估证据、设计课程体验、组织服务实施、开展课程评估五步骤开展;服务学习课程的管理需要处理好外部社会需求与内部学习需求、知识系统与经验系统、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安义 《教育》2022,(1):21-24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迈入了内涵发展时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在明确"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前提下,"怎样育人""如何高质量育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徐...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技术》2021,(3):10-12
访谈者:邬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教育部2020年7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据了解,贵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创新了"五育融合与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并且贵校以立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科技司)的"基于大湾区的跨学科学习信息化实践共同体"项目对劳动教育成果进行广泛的推广.请您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角度谈谈开展"五育融合与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的“三创”教育和新时代劳动教育共同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能解决实践问题的创造性人才的育人任务,二者在理念、内容、方式以及师资等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逻辑必然,天然耦合。在“三创”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并纳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四育融合、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可以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达到“1+1>2”的耦合效应。目前,劳动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在实施当中存在协同育人认识不足、课程整合配置僵化、实践训练机制虚化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递进式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立体多维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采用贯通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内培外引,打造多样化的教师队伍;重视管理激励,构建系统协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的融合既是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面临着融合理念尚不统一,融合机制尚不完善,融合平台尚不明确,融合氛围尚不理想等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要秉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优化"融合共赢"的育人机制,搭建"融合共建"的育人平台,创设"融合共营"的育人氛围,以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将英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促进立体化育人教学改革,本研究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挖掘—转化—融合"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创新"思政元素+英语元素"融合的教学手段,打造一支既能授业解惑也能担负起立德树人使命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成涵盖五个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学习模块(学科基...  相似文献   

17.
“五育融合”作为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战略,其主要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五育融合”强调按照相应的学科逻辑,设定科学的五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高度关联,从丰富的高中物理教学素材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渗透五育内容,促进五育与物理课堂的深度融合,在正确认知高中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基于此,分析“五育融合”要求与高中物理课程结构的融合策略,提出物理课程实践中教学活动渗透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德育的方针策略,最后总结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全面育人目标,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课程育人" 是课程领域对新时代"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诠释。回顾整个教育发展演化的历史,课程作为育人的最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始终存在着知识的传承与精神教化之间的张力。"课程育人"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顾课程的"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实现教学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这既源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课程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耦合作用与共鸣,也是课程实施的系统创新过程。课程的育人实践,需要面向意义建构,融合方法创新,加强课程协同,注重课程融合,从而拓展课程生长点,实现课程的思维突破。  相似文献   

19.
孙莉 《教育与职业》2021,996(20):66-71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的兼容性、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关联性、方法的共通性等逻辑联系,为二者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然而,目前职业院校中仍存在融合育人理念缺失、社会协同机制僵化、课程体系固化、师资匮乏等问题.对此,职业院校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加快机制建设,营造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社会化育人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育,打造胜任力强、专兼职结合的融合育人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赋能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机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构建"五育五入融合"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化"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习方式.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