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题的确立《风筝》是一篇由景及事、缘事抒情、深切感人的散文诗,意蕴丰富,“宜采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理解全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纸船和风筝》一文言简情浓,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跌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这条线索,才能引导学生入情——激情——抒情,让课堂喷涌真情。多元解读——入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一词、一句、一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这是  相似文献   

3.
一、欣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角色 1.教师板书:《从“?”到“!”》。(1)学生面露难色之时,师引导释疑,发现这个题目其实就是写事的。(2)分析“?”和“!”所隐含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江苏省青年教师作文教学优质课。听课期间.我曾不止一次地为青年教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能所折服,也曾不止一次的听到不绝于耳的掌声。记忆犹深的还是那节《风筝》的习作指导。课上,教者为学生设计了“风筝推销”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在推销时能结合风筝的历史、特点、作用等方面介绍本公司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看图学文《放风筝》中有这样的描写:“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对照插图,用语言描述了天空中的情景之后,又启发学生放飞想象,在插图上补画出一些美丽的风筝。当我把事先从插图上扫描下的图纸发给他们时,他们非常乐意。  相似文献   

6.
【导学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行为,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风筝》因其主题多元化,很适合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可以拓展思维空间,课文难点较多,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材料,本导学创意注重启发学生从分析《风筝》写作中的感情线索和写作手法入手,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章多元主  相似文献   

7.
一、小处入手求创新 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往往失之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若能引导其从小处入手,通过细节分析来解读作品,则能使其获得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如《祝福》,可设计《细微之处看(祝福)》的研讨题目,让学生充分挖掘小说的“细枝末节”,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与主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要让低年级学生透过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好词佳句,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利用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意洋洋”与“伤心”两个关键词,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公鸡情绪变化的这两个关键词语,然后再请学生从读中找出文中写公  相似文献   

10.
韩艳 《云南教育》2005,(14):18-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认为,要改变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作文教学现状,教师要在“引导”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一、借助感情朗读应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诵读课文,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至读出“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瀑布》一诗,可采取“看图听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表情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饱满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二、发挥思维想象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能获得艺术美的感染,达到美的升华,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桂林山水》,可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学生观察不正确、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去看,如教学看图作文《好姐姐》,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要指导学生回答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问?文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从图中哪些什么地方看出姐姐“好”呢?学生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步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边想,怎样突出姐姐“好”呢?通过姐姐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明白。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春笋》一课,引导学生品读“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入地理解“一个一个”,我安排了表演阅读:  相似文献   

14.
何谓“作文”?叶圣陶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但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作文。找一条什么路径能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5.
关于《风筝》,既然叮以有多个角度的理解,也就可以有多个角度和多种形式的“概括”。如:  相似文献   

16.
《放风筝》此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有两点: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蜒风筝。2.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应从实际出发去强调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理解是第一位”吗》与《短评两则》对拙文《关于“熟能生巧”的一组调查分析》进行了评论,本文对此两文进行了再评论。本文认为: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不在于说过头的话,而在于实实在在地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去要求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生知识达到相应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自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文体不限”之后,考生便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在不损害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其中有一种以荒诞的内容来反映生活的“另类”高考作文,在2007年高考中又涌现出了许多。例如有陕西考生的《风筝》,甘肃考生的《落红》,江苏考生的《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徐静 《辅导员》2014,(13):46-47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20.
耿建忠 《云南教育》2004,(13):40-40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矛与盾》是一篇文言体寓言,理解寓言的寓意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引导学生想像卖矛与盾的这个人被别人诘问时的表情和心情。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发表了以下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