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普法战争爆发于1870年7月。普鲁士和法国两国统治阶级共同挑起了这场战争。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决心通过对法战争,实现德国统一,并建立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而法国统治阶级害怕自己的邻边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也不断干涉德国。因此法国和普鲁士两国统治阶级都迫不及待地想同对方交战,双方都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拚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他在议会上说“德国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铁和血”。他撇开资产阶级和议会的反对,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加紧扩军备战。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俾斯麦扫荡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敌对势力,迅速走上了以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普法战争中的俾斯麦蔡秉颀1862年,正当德意志经济发展把统一问题重新提上日程时,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的政治抱负是由普鲁士完成德国统一。在当时能够和普鲁士争夺领导权的只有奥地利,打败奥地利,把奥地利排除于德意志以外,成为统一成败的关键。但这一任务是...  相似文献   

4.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无力完成德国统一大业,只有普鲁士的客克阶级才有实力领导实现统一,即此,在德国统一运动中现实的客观的只存在一条道路,即普鲁士客克阶级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高梅  周立志 《中国教师》2011,(Z1):82-83
<正>1871年、1990年德国的两次统一不仅是德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同时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比较两次统一的异同,能够更好地理解统一后的德国历史进程。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  相似文献   

6.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近代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普鲁士单纯的领土扩张,而是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在德国统一的最后阶段,沙皇俄国无可奈何地采取了有利于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中立”态度,客观上为俾士麦统一德国造成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一向横蛮干涉、破坏德国统一的沙皇俄国,为什么在俾士麦统一德国时期对德策略发生转变?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德国的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1864年的丹麦战争是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一步。在这场战争中,欧州列强从维护波罗的海的均势出发,对于普奥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当然是不欢迎的。但是,  相似文献   

8.
《观巴黎油画记》,是我国清末外交家、改良主义政治家薛福成观看巴黎油画院的油画《普法交战图》后所作的画记。普法战争爆发于1870年7月19日,这是普鲁士王国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德国怀有领土野心,力图阻止德国统一;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也以挑战的态度对待法国,于是法国首先宣战。开头,在德国方面进行的是防御战争。9月1—2日,两军在色当附近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法军完全被击溃,以拿破仑第三为首的八万多名兵  相似文献   

9.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对普通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怒哀乐,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一八七○年七月十九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维护他的反动政权,挽救帝国危机,破坏普鲁士统一德国,称霸欧州,发动了普法战争。但是法国在战争中失败了,普鲁士侵入了法国,法国人民奋起反击入侵者。都德应召入伍,参加了反击普鲁士入侵的战争,并以这次战争的后期社会为背景,写出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深刻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德国教育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鹏 《上海教育》2007,(7B):37-39
“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1806年,普法战争以耶拿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的惨败而宣告结束。普鲁士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提尔斯特和约》.正如列宁所说:“《提尔斯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正是从那时起,普鲁士朝野上下,万众一心,要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  相似文献   

11.
德国和日本对各自发动侵略战争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有重大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盟国对两国不同的占领政策和战后处理;受害者对德日两国不同的态度;两国面临的地缘因素不同;对右翼思想和右翼势力的清除程度不同;不同的历史教育;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英国实行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纯粹外交”政策。这是英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内的和平主义、反战主义、理想主义思潮的兴起,经过反复斟酌而采取的全球性均势政策。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失灵,最终被缓靖政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经济领域迈出了德国国家统一的第一步。普鲁士是关税同盟的盟主,它利用该同盟控制了中小邦国,排挤、打败了奥地利的势力,以“小德意志道路”实现了德国的第一次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这种转变一方面使德国从农业社会形态转向工业社会形态,虽一方面则使得德国社会在工业化的多元分工状态下出现了多种的社会利益集团,他们通常通过建立利益协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各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政党也相继出现并随着阶级和集团力量的变化而出现力量消长。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的统一虽说与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欧洲这样一个强国林立的国际背景下要想完成国家的统一仅凭武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欧洲,特别是在当时西欧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只有在以武力为后盾、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前提下运用正确的民族主义政策来调动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普鲁士执政者正确的民族主义政策制导下德国最终完成统一。  相似文献   

16.
近代德国的统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下半期开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认同时期,19世纪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出现的经济一体化时期,以及19世纪中期开始的普鲁士领导下的政治统一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德国统一奠定了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并不长,它是在东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不过一千余年,但有九百多年处于一个分裂、割据的状态,直到1871年普鲁士最终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德国特有的国情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非典型性的民族主义。汉娜.阿伦特的民族观认为,在典型性的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是对立的;在德国这个非典型性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却能在一起共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对纳粹上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俾斯麦在担任普鲁士首相时期,运用了一系列高超的外交策略,先后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国家的最终统一。与此同时,意大利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实现了统一。虽然俾斯麦时期的德意关系对欧洲大陆整体国际形势的影响与其它列强相较稍显微弱,但对于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而言还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召开的维也纳和会,表面上是为了消除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实际上却是一次各列强赤裸裸的"分赃"会议。在各列强所谓"均势""正统"原则的指导下,欧洲的领土版图被重新划分。本文主要论述普鲁士的领土变更对它乃至未来德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欧洲协调是19世纪英、俄、法、奥、普(德)等大国共同管理欧洲冲突与危机的一种安全机制。它主要通过会议外交来决策,并按照协商一致、合法性、吸收与融合、责任与干预、自我克制等一系列共同的规则与规范来实施。它通过阻止单边行动、平息国际和国内战争与危机、批准或保证新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等具体行动,在维持与促进欧洲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协调已成为当代大国协调的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