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大众文化还可为外语教学提供新的语料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有效的互动性教学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的更新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互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当前的大众文化潮迫使我们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大众文化的更新与熏构,是一个困难极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作为主体的有能动创造精神的人,能够促进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积极互动,保存大众文化中合理的方面,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建构更加健全的价值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大众文化和人类大众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怎样加强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综合治理,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本文由分析大众文化的特征入手,从四个方面谈了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一直锁定在人文知识分子世袭的偏见中;第二,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文本刻写着擦抹不去的西方文化理论的痕迹;第三,过度的审美主义倾向。在实证基础上进行学理分析是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正途。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是较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的全面异化是大众文化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而由于意大利法西斯统治导致意大利作家和艺术家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是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葛兰西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超越了精英主义全盘否定和平民主义的全盘接受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大众文化对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霸权的重要作用。其大众文化思想对后来的文化研究尤其是英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话语中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对另当前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然而,作为一种有着巨大影响而又充满内在矛盾的文化境遇,肯定大众文化的进步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大众文化的弊端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大从文化自身也的确存在着种种不足和问题,必须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引导、规范、调节、控制和改造,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7.
卓康 《时代教育》2007,(7Z):144-144
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思考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利用大众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应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两种经济理论是费斯克对“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阐述:文化商品是在这两种经济领域中流通的,金融经济流通的是金钱,表征统治的力量;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显示了消费者的解码差异。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性意义是: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是一个斗争的场所、符号的战场;大众文化是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世俗化是现代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思潮,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人性发展传播媒介等不同层面激发大众文化的流行。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影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三大形式。在本土化语境中,必须辩证地认识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传播与德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传播与德育现代化邓云洲文化传播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规范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按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学、教育学性质。特别是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发展,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行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已愈来愈...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众文化:批评现状、本质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众文化作为崭新的知识对象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新时期大众文化批语产在未对批语对象-“大众文化”进行准确定义、热衷复述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话语的情况下匆匆出场的,由此造成了大众文化批语的五大误区:迟到的批评、复述性批语、自言自语的批评、无主调的批评。为确立大众文化批评的科学精神,必须在清理、审视既有定义的前提下,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心理学、传播学、审美论、功能论、生产消费和内在构成等八个层面对大众文化的本质进行了多维透视和科学界定,进而对大众文化的特征、谱系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众文化已成为今天大学文化建设不容忽略的现实语境。大学的人文教育者不应一味以对立的眼光看待,而要理性分析,寻找对策。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大众文化中符合人文精神的内容,与学生形成认同,建立沟通;其次,要正视大众文化对人文教育的不利影响,并结合大众文化的语境特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全方位地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品质。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6.
鉴于许多批评家将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沦丧武断地归罪于大众文化,或者先入为主以正统自居,鄙视大众文化,文章在承认其某些弊病的前提下,从总体情况和具体文本两方面入手,为大众文化作尽量客观切实的辩护,认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宣传了一些做人的朴素道理,表达了颇为深刻的思想。而且诸多大众文化的文本也很有艺术价值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雷芳 《重庆师专学报》2005,4(4):107-109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向法兰克福学派发起了挑战。他认为,大众是一个流动的、能动的社会从属群体;大众文化是由文化工业生产但由大众选择并消费的商品文化,具有冲突性和开放性;由于大众能够从中创造出与权威力量相对抗的意义与快感,大众文化便具有了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大众文化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大众为典型受众的文化形式,对教育的影响利弊杂陈、亦功亦过。对于大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应该冷静分析、积极回应,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众是大众文化的显示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的灵魂必然被赎买的观点缺乏普遍性。因为这一观点混淆了大 众文化的消费者与一般商品消费者的本质区别。受众消费大众文化的过程也就 是他们再造大众文化意义的过程。而受众是由不同的利益关系、政治立场和社会 关系的人群构成。这使受众必然处在不同的语境中,必然会运用不同的码符来解 读大众文化文本,使得单一的大众文化文本显现出多样性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出现的“赵本山艺术”,是一种以“大众文化形态”为主要呈现方式、“多维性”的文化景观。中国社会的“多元”欣赏者对其进行了“多元性”阐释,使其被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广泛认可,并且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