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2.
“V个X”结构在语法上是一个整体,内部有结构关系,外部有语法功能。论文通过对“V个X”结构中X、V的形类的全面考察,分析了结构中“个”的语法功能及“V个X”结构的内部关系、语法性质和语用功能,以求弄清该结构在结构构成上的特点,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法上的“统摄” ,是指一个语法单位同时与几个语法单位发生结构关系 ,即统摄几个平列的语法单位 ;本文论述了统摄的方式、条件和作用 ,与“省略”的异同 ,统摄使用的环境 ,以及统摄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关于“VN_1 N_2”语言结构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的“VN1 N2 ”结构有两种形式 :“VN1 N2 ”式和“V N1 N2 ”式。“VN1 N2 ”式 ,由动宾式动词后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的语法关系有 :“谓 补”、“谓 宾”等 ;“V N1 N2 ”式 ,由及物动词后带名词 ,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语法关系有 :“谓 宾 补”或“谓 双宾”等。现在这种形式较多地出现在报刊上 ,是由语言自身发展演变、形式本身的表达作用、受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形式是对古代汉语中“V N1 N2 ”结构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成分移位的分析方法,对“V1P+V1+得+MC”结构中“V1P”的动词V1省略情况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该动词省略所需的前提和条件;此外,还探讨了该结构中动词、论元、情态补语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最后一部分针对“V1P+V1+得+MC”结构动词省略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教授提出了个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8.
论今文《尚书》的语法特点及语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今文《尚书》有若干重要语法特点:用不同形态的同义词表示自称代词的单复数;“厥”“其”同用,功能分工;没有结构助词“者”和句末语气助词“也”;叹词丰富,句末疑问语气词却极贫乏;有四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式;省略方式特殊,省略成分复杂。这些语法特点主要是与后代文献历时比较的结果,不是个别的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中动词作定语的有关用例,归纳为三种结构形式:V+N;V+之+N;V+的+N.其中,“V+的+N”所占比例最大.从语义语法特点来看,V以行为动词为主,N以表人或物的名词为主.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都以多音节为主,单音节动词只在“V+N”结构中有少数分布.从句法角度分析,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充当宾语、主语.  相似文献   

11.
从“形容词+的+名词”结构出发探讨了“的”字的功能。从“语法动态性’’角度认为,“描写性”是“的”的词法功能,“描述性”和“陈述性”是“的”的句法功能。句法功能是词法功能的扩展。并由此推论出“S+(是)+V+的+O”结构是由“的”字作标志,将动宾短语离合,重新强调并陈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延续的事件的一种新的句式。  相似文献   

12.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V成”的句法语义特点,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角度考察述结式“V成”的语法化过程.“V成”可以分为“完成”义和“成为”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决定了这两种“V成”不同的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省略结构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汝亚  石定栩  胡建华 《中国语文》2012,(3):211-224,287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儿童省略结构的获得。本文所讨论的省略结构指的是"也是"结构、"也+情态动词"结构以及空宾结构。这三种结构在汉语生成语法有关的讨论中常常被笼统地称作VP省略结构。本文的研究发现,前两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表现和英语等语言中的VP省略结构比较相似,因为其解读遵守平行原则,即要求省略部分与先行部分的句法和语义对等;而空宾结构的表现则不怎么像VP省略结构,因为其解读可以不受平行原则的制约。支持这一分析的证据来自我们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岁儿童和成人解读"也是"和"也+情态动词"结构遵守平行原则,而解读空宾结构不受该原则限制。该项研究还发现3岁儿童还不具备区分这三种结构的能力。本文认为这三种结构的解读涉及句法和语义的跨模组运算,而跨模组运算能力的成熟要受到年龄因素的限制,这一研究结果为语法发育论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新语法系统把词组改称短语,名称的改变引起意义上的改变:词组侧重于结构,短语侧重于性质与功能。“的”字结构在新语法中改称“的”字短语,它是一种应用广,情况复杂的特殊短语,它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从“的”字短语的组成方式看,它是“的”字和前面的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的。它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构成方式: 一、省略“的”字后面的中心词,“的”字与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短语。结构助词“的”后面的中心词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句子简洁,就省略了这个中心词,结构助词“的”就与前面的修饰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的这种形成方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的是“所种树”、“所种”、“所以种”这一类结构中的“所”字。“所种树”的“种树”是定语加中心语的结构;“所种”的“种”是定中结构中的省略式,只出现定语,没有出现中心语:“所以种”的“以种”电是定中结构的省略式,只不过动词定语“种”还带了状语“以〔之〕”罢了。作者企图回答的就是这一类所字定中结构里的“所”字属什么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有所……”“无所……”“何所……”句式的分析 在古汉语中,常常看到由“有所……”“无所……”“何所……”构成的习惯句式。关于“有所……”“无所……”句式,大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或“无”是动词,“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一种是说,“所”字词组其语法作用是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中心词。但此中心词经常省略,其作“有”或“无”之宾语者,乃此省略之中心词耳。  相似文献   

17.
V不了”和“V不下”是外表结构相似的动补结构,但是对“V不了”的综合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从“V不了”形成的前提条件,“V不了”在语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这些方面对该结构作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被动义“吃”字结构格式、意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动义“吃”字结构是近代汉语中产生又最终消失的一个较有争议的语法现象,通过“吃”字的词汇手段与语法手段表被动两个角度考察各自的格式使用情况,可知二者的密切关联,并且被动关系词“吃”来源于其动词“遭受、挨”义。  相似文献   

19.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这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衡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A的”、“NA的”、“A的N”、“NA的N”这4种结构.1.分析了它们的语法构成、语法性质、语义类型,得出了如下结论:“A的” 是泛指性的“的” 字短语;NA的”是泛指性的“的” 字短语和陈述性的主谓短语;“A的N”和 “NA的N”都是偏正短语,都可以分为同位性的、离散性的、特称性的3类.2.讨论了4种结构间的替换关系,得出了一系列替换规则.3.是个小结,概括了A与N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整合的角度简论了4种结构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