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我国出版产业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指出我国出版产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数字化转型缓慢、盈利水平有限、国际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作为产业宏观主体的政府应通过要素培育、需求引导、产业集群、企业扶持等策略为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与环境保障;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则应采取资源优化、数字化转型、改革深化、责任坚守策略全面助推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出版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及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性,归纳出出版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特征,接着提出出版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结构模型,最后从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竞争力培育、集群中利益相关组织的参与和支持、资源基础观视角下集群成员互动三个维度探讨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方卿 《出版科学》2007,15(2):10-14
结合中外科技出版实践,论述了科技出版制度竞争力的内容构成.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主要包括国家的科技出版产业制度、科技出版物的社会评价制度和科技出版机构的稿件评审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涵盖广播电视、电影、表演艺术、书刊出版、新媒体等11个方面2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提炼了影响竞争力的5大因素.进一步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并分析了集聚程度、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明显,文化产出、人力资源等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是提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成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计算河北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GM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河北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的短期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河北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未来几年内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增长率呈现波动态势;各变量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只有把握和提升产业竞争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通过技术专利研究产业集群技术竞争力,全面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的技术核心点,为产业集群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 在传统GEM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技术专利为核心,将产业环境作为单因素加入专利GEM模型中,形成专利GEM-S技术竞争力模型,对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专利进行评价。[结果/结论] 专利GEM-S技术竞争力模型不仅专注于产业集群技术竞争力的发展,而且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技术竞争力,能全面地认识产业集群的技术竞争力。引入产业环境作为核心单因素,弥补了专利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为技术专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科技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科技出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来源及培育、提升策略。科技出版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出版产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内在知识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综合。科技出版产业结构能力、创新能力、制度能力是科技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来源。只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科技出版产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出版产业制度,才能促进科技出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出版产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采集到194篇中文学术文献样本.依据学术文献统计模型,发现涉及15个研究方向和69个研究角度,得到六项结论,实现“数字出版产业”中文学术文献整体现状的微观评价;由科学范式应用、研究方向学术关注梯度和研究体制建设三个维度,组成学术研究态势评价模型,得到五项结论,实现“数字出版产业”中文学术文献整体现状的中观评价;基于上述结论,依据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提出数字出版产业当前学术研究的科学前沿、工程前沿和技术前沿,实现“数字出版产业”学术研究发展方向的宏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行业内外对于今后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各种分析,其中如何增强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提出,国家的竞争力与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一回事,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还可以保持15年,而企业的竞争力即企业在全球化资产中赚钱的能力仅能维持3到5年.这个判断是残酷的,更是令人警醒的.出版行业也许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这个问题显然不可回避.那么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今后出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确实应该提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童书出版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成绩得益于国家新闻出版和文化产业政策,以及出版业各方面的努力.但我国的童书出版还处于发展期,缺乏足够的文化竞争力,因为评价童书产业的繁荣,不能光看数量和码洋,还要看原创作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影响甚至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业已成为各产业领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出版产业发展实践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僵化的管理体制与落后运行机制是困扰我国科技出版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原因.不改革落后的科技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难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科技出版产业发展、释放科技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科技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促进我国科技出版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出版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社必须正确而清晰确定自己在行业竞争中的定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出版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我国出版社的竞争力状况、找出各出版社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竞争战略,营造竞争优势,增强出版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出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评估出版集团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研究传统出版集团搭上"互联网+"快车,实现竞争力跃升的具体路径,对于完善整个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互联网+"时代出版集团竞争力的能力、机制及社会责任三大要素进行重构,并从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运营能力、机制体制改革深化、共建健康的数字化传播秩序几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科技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简单描述,分析了我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比较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将于2015年基本完成.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需达到5%,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支柱型产业的目标可以实现.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必然成为近阶段各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及其特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具体特征,对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培育方式进行了理念探讨和思路归纳.  相似文献   

16.
论科技出版的技术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考察,技术对于竞争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出版业不是纯技术驱动型行业,但相关技术的进步对促进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造纸术、印刷术、数字技术等正是促使现代出版产业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竞争力已是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外科技出版实践,论述了技术在科技出版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科技出版技术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提升科技出版技术竞争力的思路与举措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观点     
《出版广角》2011,(9):25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出版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几大出版集团将成为国内出版产业的主导力量;资本运作能力将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元化与产业链建设将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出版产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产业变  相似文献   

18.
优质内容是媒介融合时代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媒介融合时代,优质内容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内容的生产、内容的再开发、内容的销售三方面探讨了出版产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了提高我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其产业集中度,必须对我国出版行业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0.
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卿 《出版科学》2008,16(2):14-18
文章认为,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是一系列要素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在简要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制度要素、资源要素、组织要素、需求要素、技术要素和出版物产品要素等主要指标构成的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而对相关的指标要素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