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犤设计理念犦在修订后的人教版中高年级小语教材中,把原有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旨在让学生在整合训练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丰富语言的积累。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七”中的“读读背背”,安排的是读背歇后语。教师应牢牢把握教材特点,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体系,有机实施四大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获得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认识、积累歇后语。…  相似文献   

2.
“读读背背”是新课标颁布以后,出现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一种新的语文训练形式。编排设计这类训练,旨在让学生积累词语、句子、诗歌等精彩的语言材料,以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涵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可见,“着眼发展,着手读背”应是其教学的基本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这种训练缺乏认识和研究,不少课堂只是为读而读,为背而背,致使这类本来充满新意的训练步人了呆读死背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读读背背”是新课程教材区别于九义大纲教材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小语低年级教材的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的训练,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有格言、警句、古今诗文等。“读读背背”的内容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和周密安排的,是体现教材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多积累语言材料,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笔者有个外甥,他上一年级时恰好赶上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我的姐姐和姐夫一度不够和睦,常常吵架。他们每次吵架时,被抛在一边的小外甥夹在爸爸妈妈中间不  相似文献   

5.
“读读背背”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的内容是与木组有关的一屿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般都是采用先读后背的方法。即读准、凑通、读熟,然后再个人背、小组背、集体背。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气氛热烈。不难看出,“读会”成了训练的过程,“会背”成了训练的结果。细想之,不难产生疑问。这些语句学生理解了吗?在今后的说话和作中会用吗?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1.“读读背背”重在“读”与“背”,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2.创设与儿童年龄相符的语言氛围故事情境、教学游戏等,为学生积累语言搭桥铺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成语大国,是成语资源极其丰富、成语文化普及率极高的国家.成语是汉语言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浓缩本和“小百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珍品.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读读背背”和第三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诵读与积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原先是“熟记成语”,为了避免有的不是成语的说法,后来编者改成了现在的“读读背背”和“诵读与积累”.此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一个鲜明特色,统观全套教材,这类练习不但一以贯之,并有随学段不断增容的趋势:在第一学段的各册中,每次练习大都要求熟记4个成语或词语,而第二、三学段每次练习增加到8至12个.那么,面对这些成语或四字词语就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吗?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把“读读背背”与“积极语用”紧密结合起来(所谓“积极语用”就是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应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探究.现谈几点拙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读读背背”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积累·运用”部分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有与本组内容相关的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教学这方面内容,教师一般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然后交流读书,直到全部会读;最后采用同桌赛背、小组间赛背、男女生赛背等形式达到背熟。整个课堂始终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冷静思考这样的教学,不禁产生疑问:这些语句学生理解吗?他们在以后的说话、作文中会运用吗?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往往顾名思义,即先读后背,待达到熟读成诵时便结束训练。“会背”成了训练的终点。…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三》中的“读读背背”有这样一组词语: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色迷人金桂飘香秋菊傲骨果实累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教学这组词语时,我改变了以往“读———说———背”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开放性理解语言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大家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或文章?能背背或读读吗?生1:我们刚学过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投影:秋菊傲骨)生2:我从课外书中…  相似文献   

10.
“读读背背”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的内容是与本组有关的一些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般都是采用先读后背的方法。即  相似文献   

11.
读读背背     
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读读背背乃是积累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从而自觉去读读背背那些优美的诗文佳句和格言、成语。2.读读背背要和理解、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效果;要“学而时习之”,不断巩固,特别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反刍”,加深理解,在说话、习作和行为中自觉运用和贯彻,提高人文素养。二、习题设计(一)填空1.填字补足成语,读一读。春()花开春和()明春光明()春()似海春风()雨春风得()秋()春花秋风()耳秋高气()秋()冬藏秋风()叶秋…  相似文献   

12.
大修订语文课本的“积累·运用”中的第一题都是“读读背背”,其中安排了不少名言警句、成语、对联或古诗词。怎样教学才能使这些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呢?首先,要让学生把“读读背背”的内容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在什  相似文献   

13.
为帮助学生积累成语,提高语言修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成语的“读读背背”或“熟记成语”。这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成语大国,是成语资源极其丰富、成语文化普及率极高的国家。成语是汉语言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浓缩本和"小百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珍品。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读读背背"和第三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诵读与积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原先是"熟记成语",为了避免有的不是成语的说法,后来编者改成了现在的"读读背背"和"诵读与积累"。此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编排  相似文献   

15.
某次《湖心亭看雪》开课活动中,领导的一句"文言文啊,不就是读读背背吗?"引起了笔者深思:(1)《湖心亭看雪》不是"读读背背";(2)文言文教学也不是"读读背背";(3)"读读背背"问题背后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其文字艰深远离社会现实之外,主要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关。近年,叶开《对抗语文》掷地有声,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重出江湖,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也是该到破除坚冰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叫做“读读背背”法。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读读背背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母语,尤为重要。如何读?如何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先说读读。  相似文献   

17.
读读背背     
广西教育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诵读教材要求朗读和背诵的诗词、格言、谚语、成语、歇后语、段落、短文等有关语言材料,提高对积累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通过理解、辨析、运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主动地获取有关的语言材料,掌握积累语言文字的主要方法。(三)通过对各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读读背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审美方面受到有益的熏陶感染,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二、自主练习(一)填空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补足词语,背下来。()序渐进不()下问学而不()()览群书集()广益孜孜不()()星满天众星()月群星闪()()风细雨…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1.“读读背背”重在“读”与“背”,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2.创设与儿童年龄相符的语言氛围、故事情境、教学游戏等,为学生积累语言搭桥铺路。教学目标大体了解成语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及古诗《长歌行》的意思,并能反复吟诵,熟记在心。教具准备教材中插图、四个成语卡片、录音故事《龟兔赛跑》、时钟的滴答声、古筝曲。教学过程一、听故事,学成语(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1.播放录音故事《龟兔赛跑》。(兔子长了四条腿,一蹦一跳跑得可快啦。乌龟也长了四条腿,爬呀爬呀,爬得可真慢。一天,兔子约乌龟赛跑,谁先跑到前面…  相似文献   

19.
刘宏宇 《四川教育》2005,(12):46-46
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是我觉得最乏味的东西。每次教学,都是反复的读、背,然后再拓展一些课外的东西,还是读、背。人教版语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读读背背”是三幅对联,本想仍按原来的路数,先读读背背,再让学生把春节搜集的春联拿出来读读了事。可在课堂上,在与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中,一个精巧的设计竞跳入脑海,生成了别具一格的美丽。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众所周知,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切实注重学生多读多背,这是符合我们的母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讲重练而轻读轻背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读体验和整体把握,忽视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实在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应当加以纠正。一、多读多背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教材的重要环节这里说的“多读多背”,是指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