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对以王朔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以张承志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展开对比论述 ,分别阐述了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显示出来的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2 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两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时间轴为背景分析梳理了不同时期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文化、文化城市及其特色建设等方面.其中国外分为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文明时期、城市文明时期;国内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相似文献   

4.
孙露露 《文教资料》2013,(22):55-56
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动荡为准,从反正统文化角度剖析电影《飞越疯人院》的叙事技巧及风格,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时期的社会大格局为时代背景,从电影角色,台词情节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浅析《飞越疯人院》独特的创作思路和经久不衰的文化积淀。虽然距今已远,但仍给现代人留下了非凡的价值和不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西方心理学表现出文化学转向的趋势,但到80年代检讨之声不断。在学术界存在两种声音:文化因素是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文化因素是心理学的麻烦。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可以说文化因素的兴起是心理学长期以来自然科学模式和文化科学模式之间元理论的分裂状态的一种新表现。文化因素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占主导地位的逻辑实证主义解释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的缘起与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政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它的成功,很快盛行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多民族国家,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于20世纪80年代由阮西湖先生传入中国。多元文化与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文化的紧密联为一体,互联网的出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四要素终究会变得模糊,将来的社会,以“多元文化”取代“多民族文化”似乎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成为了英国少数族群教育政策的主流思想。英国少数族群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多元文化教育解读为单纯地提升少数族群儿童的教育成绩,20世纪80年代在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中强调消除种族主义,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关注深层的社会文化关系中认同的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英国多起骚乱的发生,英国政府宣告英国多元文化主义失败,转而提倡国民教育、国家认同和英国共同价值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历史状况、经济状况,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作家。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富有代表性的酒、汽车和女性等文化符码,可以解读20年代美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创新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视角;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视角;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组织文化视角。总体而言,技术视角将重心放在创新的采纳上,政治视角批判性地分析了创新过程中的权力关系,组织文化视角则探究了学校文化和行为模式对于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苗族芦笙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中,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神奇和精彩。苗族芦笙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初;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60年代;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第四个时期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地区的教育往往以传统的方式呈现,社会成员在深受传统文化浸润之时,也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后,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工业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教育日益式微,其传统教育方式渐渐失去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随之也日益衰退。  相似文献   

12.
熊威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6):109-111
高职行业文化教育就是要把各具特色的行业文化融入到高职的校园文化中,通过行业文化氛围来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行业文化进入高职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一是高职诞生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点是行业文化教育缺失;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其特点是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开始了初步对接。行业文化教育的未来必将是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反主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对反主流文化的功能和成因作了评析,认为反主流文化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而产生的社会运动,对20世纪美国文化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流行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事实和文化存在。流行文化通过各种文本修辞和运作修辞的选择,创造并维持一种基本的修辞关系,修辞关系各方以一种互相填平的方式成全对方;流行文化不仅是一种商品,一项工艺,一种社会力量,而且还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修辞学,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特殊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5.
王昭晖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39-40,60
在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了两次高潮期,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梳理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进一步提高对80年代的报告文学承继与超越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继承了30年代报告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基本精神,又渗入多元化表达方式和探索多种写法,适当地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陆妍蓉 《文教资料》2011,(23):92-93
文化模式,是一种现代教育的管理理论。它强调组织的非正式方面,以人为本,关注学校成员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以及成员与学校的认识观念的结合,等等。尽管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作者经过查阅资料.发现金陵女子大学在20世纪中前叶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就蕴含着文化模式,故本文以文化模式为总背景.以金女大为分析对象.浅述金女大学校管理文化模式的相关内容.并反思文化模式在我国教育管理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先辅先生是"中国植物学之父",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他在人文领域却以文化保守派的面目出现.20世纪20年代,作为《学衡》主将之一,他与文化激进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相似文献   

18.
“反主流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反主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对反主流文化的功能和成因作了评析,认为反主流文化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而产生的社会运动,对20世纪美国文化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流派,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20世纪40年代,摇滚乐成为对社会生活历史及生命本身的反思和折射。到了20世纪80年代,摇滚乐开始走向全球化,摇滚的对抗性最终被资本招安,越来越多地被模式化生产出来,成为文化工业中的一个产品。这时,摇滚的自由精神早已被置换,沉重的、深刻的文化表达方式正逐渐被今天的人所抛弃。  相似文献   

20.
厦门筼筜湖区域的历史变迁可谓是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缩影,从清朝时的“筼筜渔火”到20世纪70年代的“围港成湖”,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筼筜湖污水治理与1993年厦门白鹭洲“梦之岛”建设,直到2003年后开始文化建设白鹭洲公园,通过建设文化场所,举办文化活动,创设厦门筼筜书院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活动基地,在城市的历史变迁中开创了一种城市文化建设的模式,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