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2.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游园不遂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因而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段学生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6.
古诗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分析、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可以借用古诗为学生作文的载体,进行尝试作文训练,做到以读促写、读中学写、以写促写的读和写的统一。几年来,我积极进行“用活古诗、大胆构思、尝试作文”的实践,效果理想,学生作文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下面,以《游园不值》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巧用诗题,反弹琵琶。从诗题出发,引导学生反过来写。“如果诗人正赶上主人在园中,又得主人欣然相约能够入园赏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景色?”指导学生以《美丽的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游园过程,抓住重点写具体。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想游园赏春景,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于是便猜测是园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践踏了青苔,破坏了春景。正待他扫兴地准备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刚才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整篇诗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8.
浓郁的诗意深邃的哲理──《游园不值》的写作艺术山西吴虹,张振邦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园不进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原是想去游园看花的,却没能入园。园子的主人是谁?也许是诗人的朋友,也许跟诗人并不相识,大概也是位高雅之士吧。人数社《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是因为“主人不在”,但后面解释诗句时却说“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  相似文献   

10.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 ,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 ,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 ,即怎样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从题入手 ,自然切入本首诗的题目是《游园不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课后注释为 :园 ,指私人花园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 ,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 :“诗人去游私人花园 ,没有遇到要访的…  相似文献   

11.
《游园不值》有文可做一、从人物角色出发,抓住诗句,要求学生合理想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伸出的一枝红杏领略到满园春色,但作者并没有写出想象中的满园春色是怎样一番情景。“请你来当一回诗人,出来想象一番,把你所想象的说说看,再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  相似文献   

12.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紧扣题目实写早春景色。首联“诗家清景在新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李贺的鬼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类诗歌的形成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诗歌的展现形式反映了诗人的心理历程,诗歌的内容反映了诗人的情思。所以,鬼诗只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情思。  相似文献   

14.
《游园不值》(五年制小语第八册第5课)是南宋叶绍翁写的一首七绝。叶绍翁是宋宁宗、理宗时代的江湖派诗人,善于描写山水景色,诗意含蓄,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游园不值》正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在我国唐宋时期,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有私人园林,修建亭台轩榭,栽种花草树木,供自己赏玩享用。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准备到一位朋友私人园林里去游春,来到那座园林,却见园门紧闭,诗人只能在园门外逗留,猛然看见墙头上一枝红杏,因有所感,于是写了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游园不值的情景。这两句用的是倒装句  相似文献   

15.
胡秀瑾 《现代语文》2006,(11):29-30
叶绍翁,南宋名诗人,以七绝称。他的《游园不值》一诗古今传诵,备受称道。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广为引用的名句。这两句诗并不是叶绍翁的原创,前人咏春色而以红杏出墙亦不少。如与作同时代的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陆游的《马上作》也曾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之句。  相似文献   

16.
宋朝有一位叫做王安石的大诗人写过一首诗叫《梅花》,请小朋友来读一读、写一写:  相似文献   

17.
《游园不值》赏析○沧县实验学校/郭呈艳《游园不值》(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的春景图。作者有一次去朋友家游园观花,可园内无人,园门紧闭,没能进去。在扫兴之际,一枝娇艳的...  相似文献   

18.
早期的郑诗(1968年以前),其中的情愁就其自身来说多是虚的,有一种少年说愁的滋味,无论是<错误>中的闱怨,<边界酒店>中的乡愁,还是<水手刀>中的离绪,<当西风走过>中的老者"此情可待成追忆",应当说都不可能是当时写这些诗的郑愁予所真实经验过的.也正因如此,他尽可在其敏锐感受的基础上,精心在语言、意象、节奏的效果上经营开凿,写出真实的经历者也难以写出的柔美诗篇来.诗人年青时曾在基隆港任职数年,这期间所写的航海诗亦多以老水手的心曲为主,但<如雾起时>一诗却是例外.该首写于1954年,诗人当时年方21岁,正是情窦已开的情怀,诗中海上少年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不排除是当时诗人真实感受的一个曲折映射.还是让我们先读一读这首诗吧: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都知道,当前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组织形态的变化都是为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服务的,但怎样组织学、组织怎样的学却往往令老师们感到困惑。我在一次为英国教育学博士彼特朗先生演示《游园不值》这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学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点。《游园不值》是宋朝诗人叶绍翁写的关于春天的诗,介绍了他兴冲冲地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花,此本是败兴之事,但由于春花(红杏)之故,他写得幽默风趣,使诗充满了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基于教学就是角色的建构,逼着尝试在建构角色、强化体验中,充分领略诗景诗情,也让自己成为教学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的中心事件是宴会,宴会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个场景。游园是以钱夫人的视角来写的,也就是把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