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2,(23):25-2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耽美派(又称唯美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得到了永井荷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高度评价。谷崎润一郎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文身》等早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初期审美意识却贯穿于谷崎润一郎毕生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中学日语教材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法体系才算恰当?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日语语法学的概况有个初步的估计。 日本由于地处亚洲及长期学习汉学的缘故,到近代才开始研究日语的语法。江户时代末期、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知识界开始接触荷  相似文献   

3.
徐蕊 《文教资料》2008,(32):45-47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积雪消融>描写了一个女招待在积雪消融的日子里到曾经抛弃妻儿现又落魄的父亲家后产生的温暖的父女情.其中以"雪"和"火"的物质元素对比而引起读者的注意.通过文本分析,试阐述各自代表的文学想象以及作者赋予其中的特殊感情.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文学中,哀婉与幽玄是独特的审美范畴。哀婉与幽玄代表着对自然细致的感受与抽象化的情感,包含了对自然事物的喜爱、赞赏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感情融汇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了日本文人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这一方式在永井荷风的笔下尤为显著,他将自然审美作为创作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而传递出寂寂哀情,体现出自然审美书写的趣味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从开始到终结经历的三个阶段: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初步分化;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汉学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道成以降,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汉宋之争趋于汉宋兼采。汉宋兼采虽为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传统儒学因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而出现异端,汉宋之争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中国学,是指在近代文化运动中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独立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近代性研究,它并不是明治时代之前的传统的“汉学”的自然的衍生.由于构成近代中国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基础与传统“汉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性的学术,它在学术观念与方法论上,都与“汉学”不同,有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实际上,日本近代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是以前者否定后者的形式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罗朝斌(1881—1902),字卧云,号苏山人,江苏苏州人。他父亲是清朝驻日公使馆的翻译,母亲是日本人,因此他从小就居住在日本。他自1897年起,创作俳句,并参加当时著名的俳人团体——秋声会、根岸派,与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正冈子规、尾崎红叶、永井荷风、岩谷小波等结识。1902年3月24日,他于东京赤坂逝世,年仅二十二岁。日本俳人们为了悼念这位中国俳友,在上野公园三宜亭召开了追悼句会。  相似文献   

8.
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独尊为经学,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成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到了近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经学各个派别——汉学、今文经学、理学——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后,学术界群起批判汉学的避世墨守;地主阶级改革派利用今文经学倡言改革,湖湘学派力主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经学界开始摆脱乾嘉以来枯燥沉闷的风气,经世之风兴起。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主我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风格独特、体裁各异的不朽名作。夏目漱石早年受东方正统文化濡染,汉学造诣颇深。经过长期的探索、磨练、形成了他关切人生,挟击社会恶习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他又是最早留学英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精通英语学,西方文化素养颇深,是位属于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丰富科学知识的作家,典型的靠东、西方腿走路的近代知识分子。他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理想,探究人该如何生活,不懈地追求高层次的伦理性,并把它作为文学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0.
从视为汉学视域中"同源同质"的存在、"日本教育"的同义词,到作为治化风俗的异域资源,在观念未大变前提下的导入、近代学术转型期学科分类的粗成,再到教育领域照猫画虎的得失权衡中的进出,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知识界、教育体制中的境遇始终是在与汉文学、西方文学同异高下的对比中被规定、被决定的.国人本有"日本文化乃直译之文化"的成见,日人对汉学之尊崇又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两者叠加,决定了"日本文学"的位相与命运.尽管如此,近代学术、教育转型期间关于何为"日本文学"、可否/如何进入教育的纷争与尝试,仍为中国日本文学教育的逐渐成型,积累了思想资源和制度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2.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以何如璋、丁日昌、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近代粤东客家人士,主要从事洋务事业或近代外交等活动,他们对日本的国情,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积极防范日本侵略的策略和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学具有独特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双重性上,即日本汉学具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性质。这种“自我”和“他者”的悖论相互交错,贯穿日本汉学的历史。到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汉学终于完成了从“自我”到“他者”的质的转变。认识日本汉学的这种独特性并阐明这一转变过程及内在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汉学和认清日本人的中国观有着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国语学者山田孝雄使用语言同化观分析受古汉语深度影响下的日语。其语言同化观与国体论、国语观组成一个整体,是在与欧化思想、尊崇汉学思想对抗的社会背景里,以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为基础构建出来的。其语言同化观只能将汉日语言接触研究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藩校是日本江户时代旨在培养武士子弟汉学素养的藩立学校,教学内容涵盖汉学古籍经史子集四大类别,但尤其注重经史的学习,四书五经、《小学》《孝经》以及《史记》《十八史略》是大多藩校的必修科目。藩校的教育年限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甚至终身,年问教学时间也大多超过了270天。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藩校总结出了“素读”“讲释”“会读”“轮读”等日本人学习汉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并每年定期举行释奠、释菜奠礼。以汉学为中心的藩校教育推动了汉字、汉学在日本社会的普及,在汉学教学中积累出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日后日本学习西洋文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福泽谕吉(1835年~1901年),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日本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右翼势力存在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逐渐恢复活动并日益猖獗,本文拟从日本历史文化的角度探究右翼势力始终存在的原因,认为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近代天皇制和军国主义遗留思想、日本史上汉学及东洋史学的研究倾向、日本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及日本文化哲学中"日本文化特殊论、优秀论"对其民族意识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右翼活动的意识形态来源及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进行了严肃思考和理论创造。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出了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20.
明末王彦泓擅长写艳体诗,其诗多典丽精工,辞藻华丽,充满了香艳的色彩但感情真挚,以深情绵邈的诗句抒发仕途坎坷的苦闷。而王次回之所以会写出如此香艳之诗,不仅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复古诗学等文化背景相关也与其自身的遭遇相关。他的诗虽然在当时未受到重视,却在后世有过两次影响较大的再度传播,对清代的的王士禛、纳兰性德以及民国时期的徐枕亚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外的传播,则以日本作家永井荷风为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