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古代图书馆主要属于官方和私家的藏书楼性质,藏书楼的目的是在保存典籍,仅供皇家御用和少数学者或藏主家族有关熟人从事整理、校勘、编目、抄写与刻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3.
李博 《兰台世界》2006,(12X):53-54
中国图书馆和藏书事业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由远古的藏书楼,到近代的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以“藏”为本到以“用”为本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民国学术地图的绘制中,不少学者推尊“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在“二陈”中,陈寅恪的地位尤为显赫,被目为民国学术界的“龙头老大”、“现代史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史学家中最杰出的有四人,那就是“二陈”再加吕思勉和钱穆,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相似文献   

5.
泰华楼是广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古代私人藏书楼,由近代学者李文田建于清代光绪初年,与当时广州一些学者的私人书斋所不同的是,泰华楼采用了模仿江南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并且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藏书楼专用文物.泰华楼的藏书以清代禁毁的明代人文集和西北地理史籍最具特色,虽然大部分今天已难觅踪迹,但是从近代的三种藏书纪事诗中,仍然可以看到泰华楼藏书的面貌.泰华楼所藏劫余书籍,大部分归入各大图书馆中,文章对其中部分珍本也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6.
《书楼寻踪》,韦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书楼,就是藏书楼。中国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而藏书楼是传统文化中极受重视的一个传统。不仅国家藏,民间更是大量收藏,因此我们民族才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底蕴的载体——书籍,正是由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期以来,在讨论图书馆要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时,有些文章把“藏”与“用”这一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矛盾问题理解为封建藏书楼与当代图书馆两者间的区别标志,进而得出“为藏而藏”是封建时代藏书楼旧观念这么个似是而非的推论。古人已不能站起来申辩,今人则无须为此承担罪责,仪需“肃清封建余毒”即可,自然无人深究。久而久之,推论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凡逢图书馆界提出或采取某种社会服务的新举措,便自然而然地把封建藏书楼联系起来批上一番。在图书馆界、文化界,乃至新闻报道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语言。但审诸古今史实,“为藏而藏”是封建时代藏书楼的旧观念这一推论实难令人苟同。  相似文献   

8.
李博 《兰台世界》2006,(24):53-54
中国图书馆和藏书事业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由远古的藏书楼,到近代的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以“藏”为本到以“用”为本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界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评价大多认为是“藏书为主,用书为辅”(如《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编后”开头就是这样说的),对现今流通服务工作中一些保守现象的批评,动辄说是封建藏书楼思想.古代的图书馆真是重藏轻用或只藏不用吗?考证史料,并非如此.(图书馆这一概念是近代使用的,中国古代并无这一明确的学术概念,本文姑借用之.) (一) 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关于图书馆活动的记载.先秦典籍《周礼》(即《周官》)一书首先提出了“辟藏”的早期图书馆观念.《周礼》明确提出古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稽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和继续,它的母体是中国古代藏书楼,它的根在中国,绝不是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产物。中国古代藏书楼由于受到小农意识、宗法制度、科技落后、图书数量少及没有足够的读者群等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书藏"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并非绝对地封闭保守,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具备近现代图书馆收藏图书与提供使用的基本功能和本质属性。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孕育、产生和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1902年前我国的传统图书馆统称为“封建藏书楼”,封建,表明了其守旧、落后的一面;藏,显示了其重藏轻用的一面;书,反映了其所藏的主要内容;楼,表明其所藏的处所,也显示了这一处所的外观形象。“封建藏书楼”代表了我国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即我国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可以定位于此。  相似文献   

12.
论文论述了蔡元培先生早年在故乡兴办教育,建立新型藏书楼和现代图书馆的过程,探讨了蔡元培先生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深厚渊源及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重藏轻用”是国人对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固定认知模式,但这种认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史料文献证明藏书楼“重藏”是实,而说“轻用”则不符史实。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藏书楼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与西方图书馆的精华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近代图书馆的孕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近代社会思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维新变法思潮促进了中国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化。转化的主要标志是原有藏书楼的开放和新式藏书楼的出现。在中国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期间,中国图书馆完成了由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全面转型,形成了“形似”的近代图书馆。此后,中国藏书楼才全面、完全地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图书馆。  相似文献   

15.
此文是笔者作为河南大学图书馆文学与艺术专业学科馆员,大胆尝试参与到校外科研工作之中,并为其提供学科服务的案例成果之一。通过对河东书院藏书楼的探访及研究,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河东文化、明代藏书文化提供了个案,文中探讨了河东书院藏书楼的生态环境、教化功能、藏书思想与治学理念,并对河东书院藏书楼对现代图书馆人的启迪作用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藏书事业向现代图书馆转轨时期。本文主要论述蔡元培早年在故乡兴办教育,建立新型藏书楼和现代图书馆的过程;探讨蔡元培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深厚渊源及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析     
<正>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我国的藏书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就设立了保管典册的职官.西周时,著名的道学家老子曾任"守藏室之史",藏室,就是藏书机构.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书籍更加丰富,封建藏书楼有了极大发展.图书目录学、四部分类法也先后形成和推广.直到晚清,封建经济崩溃了,封建文化没落了,封建藏书楼才随之解体,向近代图书馆转化.一九一○年京师图书馆成立,至今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国已有各类图书馆两千  相似文献   

18.
“古越藏书楼”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为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100周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绍兴图书馆承办的“开放的藏书楼、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定于2002年10月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为此,特向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征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学会藏书楼的建立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一股重要潮流,也是中国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本文记述湖南学政江标改革校经书院、创办校经书院藏书楼的过程,探讨了校经书院藏书楼对促进湖南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之风及维新派的倡导下,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长久以来藏书楼“重藏轻用”的传统,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02年,古越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开启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门,此后几年,我国的图书馆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发展,苏州图书馆也孕育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